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天可汗回忆录笔趣阁 > 第539章 坚刚不可夺也(第1页)

第539章 坚刚不可夺也(第1页)

洛阳。

自从甘泉宫之事后,元欣便从彭城回到了洛阳,经营自家的园囿。

阳光照耀之下,果园之中林木茂密。

元欣坐在田垄旁,带着斗笠,一身布衣,浑似一个老农。

元赞在侍从的引领之下,。。。

雪落无声,终南山的屋檐挂起冰棱,如剑垂天。少女跪坐于灵前,手中捧着那枚铜算珠,寒气从指尖渗入血脉,却觉心头滚烫。李砚舟的遗体已入棺三日,可她仍不肯合眼,只守在堂中,听风过廊下旧算盘的轻响,仿佛先生仍在低语:**“账,不是死物。”**

门外忽有脚步声碎,一名童子军疾步而入,双颊冻得发紫,手中紧握一封火漆封缄的急报。“高昌八百里加急!西州都护府奏称,龟兹、焉耆两地突现‘无账商团’,专以‘心契交易’为名,拒录货物流转,凡参与者皆焚契立誓:‘信我即信货,何须纸墨拘?’”

少女缓缓抬头,目光如刃。她认得这个说辞??当年王嗣安在《承天录》残页中写下的第五策:“**废录存心,以诚代据**”。如今,它不再是理论,而是横扫西域的实际行动。

她起身步入内室,取出李砚舟临终前留下的陶瓮,将《信度重构术》残章再度铺展于案。纸面焦痕斑驳,字迹却清晰如刻:“**当谎言成为信仰,唯一破局之法,是让真实成为习惯。**”

她闭目良久,忽而提笔,拟就一道通令:

“自即日起,终南审训院重启‘阳光行脚’计划。每省选派十二名精算童子,携标准账册模板、实物计量器具、公开审计流程,徒步巡行各县乡,驻点百日,教民记账,验物核数,立榜公示。”

命令发出当日,长安国子监外已有百余名少年列队待命,皆着粗布短褐,背负木箱,箱中装有黄麻纸、墨斗、秤砣、量斗、算筹与一册《共算入门十讲》。他们不带兵刃,不持官牒,仅凭一句口号行走天下:“**我们不查你,我们教你查。**”

三个月后,江南道传来消息。润州某县,豪族陈氏世代垄断漕运,账目虚设三层:明账报官,中账示族,暗账藏利。童子军初至,被乡绅讥为“书呆走卒”,拒之门外。领队少年不争不怒,只在城隍庙前支起一张长桌,摆上米、盐、油、炭四样实物,现场演示如何按日记录家庭开销。

第一日,无人围观。

第二日,三五妇人驻足。

第三日,一位老妪颤巍巍递上自家菜金簿,请少年帮她核对是否“花得明白”。

少年逐笔对照,发现其儿媳每月多报肉价三十文,三年累计虚耗近两千钱。老妪当场落泪,次日便携账本至县衙举报。县令震怒,查实后罚没陈家代理漕运资格。消息传开,百姓争相请童子军入户记账,竟出现“一童难求”的盛况。

与此同时,河北道亦生剧变。贝州一村,村民原信“义账书院”所授“心算即真”之法,家中收支全凭记忆口述,逢官查验则集体统一口径。童子军进驻后,不揭伪,不责民,只每日黄昏敲锣聚众,举办“算盘夜课”。

首夜,仅十余人到场。少年当众称量一斗粟米,分作十份,每份称重记录,再请村民闭眼猜数。结果无一人准确。少年笑道:“若连米重都估不准,又怎能靠‘心想’记清全年收支?”

次夜,来者五十。

十日后,全村三百户皆备小账本,夜夜自发校对。有人发现多年误报桑叶产量,主动补税;有夫妻因菜金分歧争执,借账本厘清后反笑言:“原来我每日多吃两文酱菜。”

最震动者,乃陇右沙州。当地大商吕氏曾焚毁官方账册,自称“回归古道”,以玉符为信物,行“无字契约”。童子军抵达时,正值其举办“诚信盟会”,百商齐聚,歃血为盟,誓永不录账。

童子军首领未加阻拦,只在盟会场外搭台立榜,公布近五年丝路沿线十三城的真实物价波动曲线,并标注每一笔数据来源:官仓入库单、驿站过路签、胡商纳税凭证、市舶司抽解记录。

三日后,一名粟特商人前来质问:“你这图表说敦煌麦价去年涨了四成,可吕公明明说太平无事,粮价稳定!”

少年取出国度司存档的灾情奏报:“去岁春旱,河西七州减产六成,朝廷调江淮米三十万石西运,沿途凭证俱在。吕公若不知,是他账外治世。”

商人沉默良久,返身回盟会,当众撕毁玉符。

半月之内,沙州十七家大商联名上书,请求重归共算体系。吕氏孤立无援,终夜焚烧私库账本后投井自尽。遗书仅八字:“**数不可违,心诚反欺。**”

消息传至长安,皇帝亲批:“此非刑狱之胜,乃常识之胜。”遂诏令全国推广“算盘夜课”,并特设“明账博士”二十员,专授民间审计之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