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明末我崇祯摆烂怎么了?!在线阅读免费 > 第294章 耿如杞 来人把本官给砍了(第2页)

第294章 耿如杞 来人把本官给砍了(第2页)

“他来了。”徐光启抚须叹道,“而且,比预计早了整整二十天。”

朱徽妍立即召集诸将议事。她身穿金甲,腰佩崇祯御赐宝剑,立于帅堂中央,声音清越如钟:“敌势汹汹,意在毕其功于一役。但我们已有准备。传令各部:左良玉继续在汤站虚张声势;祖大乐固守辽阳外围九堡;水师封锁海岸线,防敌海上登陆;女卫营接管城防,征调全城壮丁组成辅兵队,协助运输、救护、筑垒。”

“至于兵工厂……”她环视众人,“绝不能落入敌手。命令工匠们做好炸药埋设准备,一旦形势危急,宁可自毁,也不能资敌!”

众将凛然领命。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千山脚下,关发蕊正率军凯旋。得知皇太极提前南下,他毫不迟疑,下令部队轻装疾进,日夜兼程返回辽阳。归途中,他接到朱徽妍飞鸽传书,详述敌情部署,并附一句:“我在辽阳等你,一起打完这场仗。”

他握信良久,终于展颜:“告诉郡主,我回来了。”

十日后,两军对峙于辽阳城北三十里平原。

皇太极亲立纛旗下,望着远处整齐列阵的辽南军,眉头紧锁。眼前这支军队,再非昔日边军模样:前排是手持速射铳的火器营,后排为持长枪盾牌的步兵方阵,两翼骑兵列成雁形,中央高台上竖立一面巨旗,上书“关”字,猎猎作响。更有数千女兵列于侧翼,红袍黑甲,神情坚毅,竟无一丝怯懦。

“这就是关发蕊的新军?”他喃喃道,“难怪阿敏会败。”

范文程低声道:“大汗,此军器械精良,士气高昂,且据细作回报,其兵工厂仍在运转,后续补给源源不断。若强行攻坚,恐损兵折将。不如暂退沈阳,待其粮尽兵疲,再图反攻。”

“退?”皇太极怒极反笑,“朕若此刻退兵,岂不让天下人笑我惧了一个汉人总兵?传令!全军压上,先攻其左翼女兵阵,挫其锐气!”

鼓声震天,八旗铁骑如洪流奔腾而出。

战鼓擂动,关发蕊立于将台,沉声下令:“火铳营准备??三段轮射!弓弩手覆盖射击!女卫营稳住阵脚,不得轻动!”

第一波骑兵冲至三百步,箭雨倾泻而下,当场撂倒一片。未等喘息,速射铳齐发,轰鸣如雷,每一排射击后迅速后退装弹,第二排立即补上,火力绵延不绝。冲近百步者寥寥无几,又被长枪方阵刺杀殆尽。

皇太极见状大惊,急令重甲“巴牙喇”出动。这些精锐披三层铁甲,手持狼牙棒,徒步冲锋,竟一度突破防线。关键时刻,朱徽妍亲率女卫营出击,以钩镰枪专砍马腿,配合火铳近距离点射,硬生生将敌军逼退。

激战持续至黄昏,尸横遍野,血染雪地。后金军伤亡逾万,辽南军亦折损三千,然阵地岿然不动。

当夜,皇太极帐中议事,人人面色灰败。

“关发蕊用兵如神,器械犀利,民心所向,又得女子助战……此非寻常边将,乃国器也。”范文程叹息,“若任其发展三年,辽东必为其所有。今若不能破之,后患无穷。”

皇太极沉默良久,忽然问:“辽阳城中,可有百姓动摇?”

“据细作回报,非但无动摇,反而愈加团结。百姓称关发蕊为‘活菩萨’,称朱郡主为‘女战神’。每逢战捷,全城燃灯祈福,妇孺皆愿捐粮捐布,甚至有老人自请赴前线煮饭送水。”

“呵……”皇太极苦笑,“朕治下百姓,见官即逃;彼治下百姓,闻战则喜。这江山……究竟是谁的?”

次日清晨,关发蕊再次升帐。他取出一封密信,乃是昨夜由日本密使带回的情报:德川幕府正与荷兰人争夺南洋贸易权,国内财政紧张,军备松弛。萨摩藩愿秘密出售大批硫磺,并提供倭刀锻造技术,换取红薯良种与纺织机械图纸。

“钱!”他拍案而起,“只要有钱,我们就能买更多的硫磺、铁矿、硝石!就能造更多的火器!就能训练更多的士兵!”

他当即决定:开放辽南对外贸易,设立“市舶司”,允许朝鲜、日本、琉球乃至西洋商人前来通商,以粮食、布匹、工具换取军需物资。同时颁布《商税新规》,凡外来商贾,缴税三成即可自由贸易,本地商人则免税五年。

消息传出,四方震动。不到一月,金州港船只云集,商旅辐辏,市集昼夜不歇。辽南财政空前充盈,兵工厂产能提升三倍,火铳月产达两千具,霹雳炮亦开始批量装配。

而在北京,朱由检收到辽阳战报与新政奏章,久久不语。他召来袁可立,指着奏折问道:“你说关发蕊欲行割据,可他为何每次大胜之后,都将缴获清单详细上报?为何主动开放贸易,反让朝廷抽成?为何坚持三年不设官衙,一切政务仍用朝廷年号?”

袁可立低头不语。

朱由检站起身,望向北方:“朕曾以为,天下英雄唯有掌控权力才能救国。可现在我才明白,有些人不需要王座,也能撑起一片天。关发蕊不要官爵,不要封地,他要的,是一个能让百姓活下去的制度。”

他提笔写下一道新旨:“辽南试行新政成效卓著,着令全国边镇仿效施行。凡敢于阻碍改革者,无论品级,一律革职查办!”

圣旨下达之日,恰是辽阳春耕大典。

田野之上,犁铧翻土,牛铃叮当。关发蕊与朱徽妍并肩立于田埂,身后是万千农夫与士兵共同劳作的身影。孩童在田间奔跑,老人在树下晒太阳,炊烟袅袅升起,如同人间画卷。

一位老农拄拐前来,颤声道:“关将军,老汉活了七十岁,头一回见过当官的亲自下地。您若早来十年,我家三个儿子就不会饿死在逃荒路上。”

关发蕊跪地还礼:“是我来晚了。”

朱徽妍轻轻握住他的手,低语:“你说得对,或许我们真的能改变这个时代。”

春风拂过辽东大地,绿意蔓延,生机勃发。远处兵工厂烟囱林立,火光不息;近处学堂书声琅琅,孩童齐诵《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一刻,他们知道,战火终将过去,而新的秩序,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生长。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