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皇子也是,胜就胜了,还来撩拨仁照的神经,胸襟不足。也不知道这次会去和皇帝说什么,希望别说的太过分,他在京城待的够久了,得尽快回西藏,还需安排京城圣庙的人选。
被诟病胸襟不足的弘书根本没和阿玛提弘历一个字,说的都是正事:“皇阿玛,报纸这边的论辩专题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禧叔那边的邀稿函准备这几日就发出去,您这边呢,《大义觉迷录》刊刻的如何,曾静他们准备何时出发?”
“朕命他们这次用新式印刷机,已经刊刻的差不多了。”胤禛道,“曾静他们还需等等,等过了清明节再令他们出京。”
每年清明各帝陵都有大祭,今年的胤禛打算亲自出面,回头再让曾静出去好好宣扬宣扬这一幕。
父子俩又说了些火器营、官学推行黑板粉笔之类的琐事,胤禛道:“今日还没去看过你皇额娘吧,一会儿从体顺堂那边的后门过去吧,别绕路了。”
体顺堂的后门一出去就是永寿宫的大门,不过这里是宫女太监们走的小门,一般情况下,不是特别着急的情况,他们这些主子是不会走这里的。
弘书若有所思,阿玛这是知道了他和弘历在外边那短暂的对峙,不想让他们再碰面闹出笑话来?感觉有点没必要,他刚才虽有意激怒弘历,但心中也是有分寸的,不会真的闹的不好看,让人看笑话。
不过阿玛既然吩咐了,他也没必要争这个,少走两步路、多陪陪额娘不好吗?至于什么走下人走的门丢分不丢分的,谁在乎那个。
弘书离开,胤禛静静坐了一会儿,才让人传格鲁活佛和弘历觐见。
“贫僧见过皇上。”格鲁活佛行礼。
弘历也该见礼,但他张了张口,却吐不出任何话。理智告诉他,他现在应该表现的听话一点、乖顺一点,学格鲁活佛那样,以僧人身份拜见皇帝,或许还能讨得皇阿玛的一点欢心。
但……这声阿玛叫了十八年,突然不让他叫了,他如何能习惯。
所有人都默不作声,很有默契地等着弘历的态度。
最终,弘历妥协的低下头:“参见皇上。”就当自己是在大朝上,以臣子身份拜见皇阿玛吧。
胤禛八风不动,仿佛没有察觉到弘历的那点小心思,他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径直开口道:“既然仁照法师已经疗伤完毕出关,那就正式接过第日寺的方丈之位吧。如今皇后病重,作为活佛觉醒灵慧的高徒,朕希望你能闭关为皇后祈福,令皇后早日病愈。”
不说时间,若是皇后一直不好,他就一直不能出关不成?这是要变着法子把他关起来!
即便是在胤禛面前,弘历也差点忍不住扭曲了表情,整整八十一天!日日待在那个小佛堂里,和活佛那个老不死相对,他早就被憋疯了,再多来一天他都受不了!
胤禛却不管他愿不愿意:“秦远,护送仁照法师回寺,好好保护,莫要让心怀不轨之徒伤了他。”
秦远!就是这个人,这段时间一直守在小佛堂外,让他连踏出那个门都不能!弘历低着头,掩藏起自己眼底丛生的戾气。
还有皇后,皇后!
罪魁祸首之一,为什么还没死!
第124章
弘历再次‘闭关’,弘书并不觉得意外,他能看出弘历的怨恨,阿玛自然也能看出,不能因此处置他,但将人变相软禁起来、不让他搞事还是没问题的。
弘历的出现就像湖面的一点涟漪,风过无痕,并没有引起多大关注。百姓们每天关注报纸上新闻和新鲜事物都不来及,而王公大臣们则在默默关注《大义觉迷录》和报纸上即将开展的论辩专题,这段时间,他们和外地友人的信件来往格外频繁。
而除了这些事,还有一个百姓和王公大臣们共同关注的事,选秀。
“报纸报道了!报道了!我赢了哈哈哈,给钱给钱!”
一大早上,刚开门,没什么生意,巷子内临近的几家商铺伙计聚在一起,看最新出炉的报纸,其中一个人快速找到想要的内容后,大笑着向其他人伸手。
输了的人拍他的手:“高兴什么,又不是你一个人押报纸会报道选秀,钱也不是给你一个人的!”
赢得人丝毫不在意,笑容满面:“就算是分,我也能分不少,哎呀,让我算算,这一回就赢了几天工钱呢?嘿嘿嘿,多谢各位善人布施啊。”
另两个赢的人也一起起哄要钱,输的人唉声叹气的掏钱。
有人想不明白:“选秀这可是给皇上选妃子,那可都是六阿哥的庶母,子不议父,他怎么能令报纸写这些事呢。”
赢的人喜滋滋地数着钱:“这你就不知道了吧,那八旗的适龄姑娘都要参加选秀,怎么也有好几百人呢,还能全当妃子啊?即便是皇上那也养不起啊!这些姑娘啊,大多数都是要赐婚给那些王爷贝勒家的孩子的,有什么不能报道的。”
“即便不是全部,那宗室里的也有长辈啊,怎么能把涉及长辈的事这样公开呢。”那个人嘟嘟囔囔的觉得六阿哥做的不对,不太尊重长辈。
这并不是民间独有的论调,事实上,弘书并没有令人报道今年有哪些姑娘很优秀这种过于娱乐化的内容,报纸上的文章甚至没有涉及到任何关于人的内容,就只是报道了一下选秀出现的时间、意义、规则、程序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公开的东西。但就是这,他也接到了来自宗人令的‘敦敦教诲’,主题就是选秀乃皇家盛事,是严肃的、崇高的、尊贵的,不应该这般报道给那些无知小民知道,他们在街头巷尾的议论,是对皇家的轻慢和不敬,会影响皇家的威严形象。
弘书并没有试图去反驳他,这是三观的不同,不是几句话就能令对方认同的,他当面深受教诲,转身就是不改。
选秀步入正轨的时候,关于给后宫哪些人升位分的名单也在齐妃、懋妃、裕妃的商讨下出炉,摆上了胤禛的案头。
胤禛批折子累了,才拿起这份名单打算看看顺便歇一歇,并没有什么意外,名单里给的最高位份就是贵人,都不用过脑子,批个准字就行。
他提起笔刚要落下,突然一顿,重新将名单看了一遍,放下笔,拧眉想了想,再次提起笔时,他将‘常在武氏晋为贵人’划去,在旁写下‘常在武氏晋为嫔,封号宁,赐住景阳宫’。
顿了顿,他在最后批示道:除武氏外,其余人应如所请。另,常在海氏行事不谨、不安于室,景仁宫谨嫔有教导不力之责,武氏素来恭谨敬慎,令海氏迁宫至景阳宫,交予武氏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