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陇州城。
晨雾还没散尽,南街上的“丰裕粮铺”刚卸下门板,百姓们便如潮水般涌了过来。
怀里揣着铜钱,手里拿着空布袋或者篮子,挤得门板吱呀作响。
“让让!先给我称两斤!”
“我家娃两天没喝上粥了,掌柜的先卖我点!”
喧闹声中,粮铺伙计踩着长凳,将一块木牌挂在门框上。
“十二文一斤!”
伙计的喊声刚落,人群瞬间安静了片刻,随即爆发出更激烈的抱怨。
“啥?十二文?昨天不还十一文吗!”
一个穿粗布短打的汉子跳起来,指着木牌手都在抖:“这才一夜功夫,就又涨了一文?是要把人逼死啊!”
“可不是嘛!前儿个才八文,这涨得比翻书还快!”
旁边的老妇人抹着眼泪,怀里的小孙子饿得脸色蜡黄:“俺家就剩这几十个铜钱,原本能买三斤粮,现在连两斤都不够了……”
“掌柜的出来!这价不合理啊!”
人群中有人喊了一嗓子,瞬间得到一片附和,乱哄哄的声音差点掀翻粮铺的屋檐。
粮铺掌柜从里屋慢悠悠走出来,手里把玩着两颗油光锃亮的核桃,脸上是满不在乎的神情。
“吵啥吵?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
他斜睨着众人,语气带着几分不耐:“今天就这价格,爱要不要,后面还有人等着呢。”
百姓们气得脸通红,却没人敢真的闹事。
这年头能开粮铺的,哪没点背景?
粮铺门槛边的凉棚下,几名衙役正端着茶碗闲聊,偶尔瞥过来的眼神里满是警告,显然早就被掌柜打点好了。
人群渐渐泄了气。
有人骂骂咧咧地转身,准备去其他粮铺碰碰运气。
有人咬着牙挤到柜台前,把铜钱拍在案上:“称一斤!”
可接过那小半袋粮食时,脸上满是愁容。
这点粮撑不了几天,吃完了难道真要跟城外的难民一样,去路边讨饭?
就在这时,粮铺门口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
只见几名身穿青色道袍的人走了进来,衣摆上沾着些尘土,却难掩清雅之气。
领头的年轻道士约莫二十出头,面如冠玉,目若朗星,发髻用一根木簪束着。
手里提着一个素色布囊,正是城外龙门山的道家弟子张志常。
粮铺掌柜原本还带着几分傲慢的脸,一见张志常,立马堆起满脸笑容,快步迎了上去:“哎哟!张道长您怎么来了?”
“快里面请,刚泡的雨前茶还热着呢!”
要知道,张志常的师父丘处机可是远近闻名的得道高人。
连长安城里的达官显贵都时常专程来龙门山拜见,求仙问道、祈福消灾。
掌柜平日里想攀附都没机会,如今见了张志常,自然是热情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