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毛岸英在内的这批战士将在朝鲜战场上成为志愿军的千里眼,为志司打开上帝视角。
当然,这些无人机其中一部分是直接购买的现有民品,还有一部分是买回来后因为性能无法达到预期指标。
所以基地内的工科大佬们进行了改造。
破晓基地现在已经开始进一步的扩大规模了。
电脑数量增加到了两百台。
当然后来买的八十台电脑都算是简配。
连显卡都没有安装,一台电脑的成本被压缩到两千元之内。
这种电脑只能运行一些相对简单的软件。
但是处理现在这个时代的大多数工作也是够得。
而经过政审加入破晓基地的科学家数量也在进一步的增加。
手上有人之后,李锐的各种想法也能更好的实现。这年头的手工大神太多了,加上基地数里数控机床和3D打印机这种大杀器。
再加上超越这个时代的科技资料可以进行查阅。
所以基地的科学家们就像是黑箱一样,制作出很多根本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
其中有一个大佬带着一个小组已经开始在研究新型雷达了。
目前的瓶颈是材料学上无法突破,中国制造不出所需的材料。
不然这位大佬可能真的可以搞出一台六十年代的先进雷达。
而有了钱学森的加入之后,基地内关于制导、空气动力学、雷达等等项目的进展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关于107火箭,目前已经定性为制导火箭。不追求高精度,在尽可能减少成本的情况下仅进行尾段的一次变向。
不追求将其改造成导弹,而是降低成本后提高产量。让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制导火箭。
这样在生产成本降下来的同时,也解放了基地内唯一台五轴数控加工中心的生产力。
以多枚107火箭同时攻击一个目标,以达成毁伤目标的需求。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一直都是李锐的奉行的标准,不要外行指导内行。
自己最多提一点来自后世的经验来为大家做些参考罢了。
比如说李锐提出的近炸引信,目前已经开始推广了。有了近炸引信,至少志愿军在防空上的压力会好一些。
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能搞出防空导弹。
但是这也是痴人说梦了。
钱学森在全面评估了中国目前的工业加工能力和曙光厂的加工能力后直接否掉了防空导弹的想法。
因为办不到,想要有效防空必须要有雷达。
而中国目前就算是靠破晓基地的黑箱搞出雷达。
但做出来的产品也无法满足前线的需求。
全面使用无线电制导的话,那么无线电的体积和耗电就是个巨大的问题了。
防空导弹是个全面体系的问题,不是一两个点上的突破就能改变的。现如今想要解决志愿军的防空问题,其实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和美军争夺制空权。
只要制空权有一定的保障,至少不要让美军那么嚣张,不要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再搭配上志愿军昼伏夜出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