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你不是一个俗人 > 与君同在(第1页)

与君同在(第1页)

某天你无端想起一个人,她曾让你对明天有所期许,但是却完全没有出现在你的明天里。

——《再见金华站》

主持人的脸是平静的,五官经过专业的训练,像一件没有情绪的器具。声音从那张嘴里出来,清晰,平稳,每一个字都像刚出厂的零件,准确无误地组合在一起:“下面播报一条讣告:记者向莺语于7月6日去世,年仅29岁……”

“……前城时报评论员发表人物短评,‘她是一位无畏而温柔,理性且思辨的女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热爱祖国,热爱岗位的美丽战地玫瑰的一生……”

无畏,温柔,理性,思辨。八个字,像八枚光滑的、经过打磨的石子,被放置在向莺语的身上。它们不属于她,但它们将长久地停在那里,最终会砌成一座小小的碑。

为什么?

为什么媒体总是这么自私呢?

为什么人都死了还要贩卖那套价值观?

喻纯阳双手抱着膝盖,浅茶色的瞳孔陡然收缩着,他无不迷茫地想,他想,父亲是这样被砌起来的,母亲也是,大伯也是。现在轮到了向莺语。那具他熟悉的,温热的,会呼吸的身体,正在被这些冰冷的词语覆盖,一层又一层。

这就是荣誉。荣誉是一种石材。

“……向莺语出生于……性格坚毅,志向远大……决心为世界和平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

不。他体内的某个地方发出了一个短促而坚决的声音。不。她从来不是为了“世界”,也不是为了“和平”。那些词太大了,她装不进去,她绝对是去追逐一种气息。

战争中那种混杂着火药、尘土和生命骤然熄灭的气息,对她而言,是一种致命的窑变。那不是使命,那是她的瘾。

捆绑是不对的。所有人都想把她捆绑在一个宏大的背景板上,可是她的生命,她真正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她挣脱捆绑的那个瞬间。

电视里的声音还在继续,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罗列着她的履历。

"‘6·15恐袭事件发生后,她深入前线进行现场的连线报道。

次年3月初,向再赴,成为第一位进入腹地琉斯亚蒂古城的华籍女记者。

8月和12月,两度前往采访,成为三进腹地的华籍女记者。

2015年非格地区战争爆发,军队轰炸地区中心城市卡迪时,她在卡迪市区进行现场报道。

2月初她重返卡迪,但在当地采访时受到恐怖组织的暴力攻击,身体多处受伤而被谴返,3月中旬,领导人亲自向她表示慰问。

在她调职之后,供职于原属通讯社,在今年7月,格非地区爆发战争之后,她时隔四年,再次奔赴前线,在7月5日夜的连续轰炸中与摄影师等四人一同失联,次日确定为遇难,遗体现已由驻非格地区大使馆护送至我国首都机场……”

每一个地名,每一次事件,都像一枚图钉,把一个扁平的、纸做的向莺语钉在了公众的墙壁上。一个英雄的剪影,仅此而已。

一生又这样简简单单地被概括,她的人生还有更有趣的东西没有去告诉世人。

“向莺语曾在她的毕业论文中写到:‘报人是人类的,是让人类了解这个世界的光明与黑暗,并仍心怀向往的一种职业’,她身处当下的使命感和坚韧卓绝的信念、她自身的才能和光芒、她热血激荡、短暂却辉煌的一生,都值得被人铭记……”

那个独一无二的她就这样被脸谱化了,成为了一个面目一新的丰碑,感兴趣的人可能会记住她奇怪的名字,而对这种消息已经麻木的人们甚至可能会冷笑着,嘲弄她的灵魂。

他拥有过的那个,是有血有肉的。那个向莺语,她的皮肤在夏天会出汗,汗是酸的;她会在床上用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来确认他,她的指甲会掐进他的皮肤,力道恰好让他感到痛,又不至于流血;她说谎,眼睛里却有一种孩童般的真诚,仿佛“永远”这个词,是她刚刚发明出来的,新鲜,滚烫,可以随意挥霍。

人们不知道她其实很坏,特别特别坏,明明永远是不存在,还是张口闭口就是永远。

可笑的是他竟然就相信了。

她说的话他都信了,虽然大部分都是骗他的。

喻纯阳沉默着关上手机,打开窗帘,阳光正好照进屋子里,好似波光粼粼,白色的纱帘被空调的风吹的微微起伏,窗外大树上的蝉仿佛都安静了,一点声音都没有,只有树叶上跳动着的光斑,像是一场长久的梦境,39度成了停留不去的疾病。

莺语,莺语,他向外伸手,不知是想抓住什么。

回应他的只有空调吹出的风声,鸟鸣也消失,窗外一片死寂。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