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百事任浮沉 > 决赛(第3页)

决赛(第3页)

楚韫将混合好的茶叶装进冷藏留香的竹段后,又把它放回了冷藏柜里,直到一个小时后才重新取出。在此之前他已经把恒温箱的温度调整到了30℃,因此现在就可以迅速把竹段转移到恒温箱里。

这么重复了两次后,楚韫用竹刀在竹段侧壁划了三道浅痕,让外界空气能少量进入,与茶叶中的氨基酸发生轻发酵。

直播间里有一条弹幕默默滑过:

【他这是改变了茶叶的发酵方式吧……好新奇的创意角度,和其他人都不太一样。】

但这条没有引起太大的水花,因为大多数人的目光已经被其他选手分散了。

艾略尔特抽到的材料很简单,只有龙井和桂花。

他选择了糖渍桂花的处理方法,在陶瓷钵底先铺了层蜂蜜,然后放入桂花进行研磨,看起来像是个甜点师傅,而不是茶叶制作师。

做好这些后,他先往锡罐里铺了层龙井,将棉片浸泉水后拧至半干,铺在了龙井上,再在上面舀上一层糖渍桂花,最后用羊皮纸进行密封。

泽田宽美抽到了祁门红茶和龙井绿茶。

她分别采用热水快速喷淋和喷雾湿润的方式来处理红茶和绿茶,待醒茶之后,将红茶与绿茶倒入木质揉茶板,顺时针揉捻,让红茶的茶多酚渗出,接着逆时针按压,激发绿茶的氨基酸。

之后将铸铁锅用小火预热,先扬炒,让热气均匀裹住茶叶,后压焙,闻到焦糖香时停止。

宋清峦的原料是六安瓜片和冻干松针。

只有他自己知道,看到冻干松针的那一刻,他的心脏重重沉了下去。

松针,松针,真的像针一样,密密麻麻地扎进他心里。他甚至自嘲地想,这是不是上天给他的报应。

其实当年把雪听松风的做法泄露给余晋华后,他就一直在私下里研究茶叶与松针混合后的其他制作方法,因为他知道余晋华拿出来的雪听松风并不完善。

但最重要的是,他想超越廖叙生。

松木焙笼在炭火上烘至微烫,宋清峦掌心虚握,手里的松针便顺着指缝落入笼底,铺成薄如蝉翼的一层。六安瓜片倒进去后,他没有压实,而是用竹铲轻轻拨弄,让叶片自然蓬松地铺在松针上。

随后他将裹香的茶叶放进热风炉中烘干,取出后摊晾,再转入低温烘焙,每隔五分钟翻动一次,确保松针香气均匀渗透进叶片。

……

墙上时钟的指针一刻不停地行走着,距离比赛结束越来越近,选手们基本都已经到了收尾阶段。

楚韫在焙笼底层了铺一层烧至半透的竹炭。竹炭的余温均匀地释放热量,缓慢吸附着茶叶中的苦涩物质。烘焙到一半时,楚韫将几片竹叶平铺在茶叶上,等待着竹叶受热后会渗出的竹沥素与茶叶中的茶多酚结合。中间还要不断翻动茶叶、再次铺上竹叶,反反复复几次后,竹香终于被锁进茶叶深处,成为蛰伏在茶叶身体中的灵魂。

伴随着比赛结束的声音响起,楚韫将成品茶叶装进罐中。

接下来就是评委品评环节,选手需要介绍自己茶叶作品的名称、创新思路,以及灵感来源。

虽然经过了一整天的高强度工作,但没有人露出疲态。甚至泽田宽美在经过楚韫身边时,还朝他露出了一个微笑,没有任何情感掺杂,只有对胜负的纯粹渴望。

楚韫:“……”

他只是初赛赢过了她,倒也不必如此记仇。

十位选手的茶叶由专业的茶艺师冲泡后,端到了三位评委的面前。

三位评委依次品尝过后,裁判长说:“现在请各位选手介绍自己的茶叶作品。”

话筒被第一个递到了艾略尔特手里,这个在中国长大的英国人说道:“在看到我的原料中有桂花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少年时期居住的那个乡村小镇。当时我的邻居是一位心灵手巧的老奶奶,每到秋天她都会亲手酿制桂花蜜,送给镇上的其他居民。”

“可以说,我那位邻居奶奶的桂花蜜让我在二十年后再次回想,依然会感受到中国人邻里之间朴实的温暖。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采用糖渍桂花的方法是为了追寻幼年的记忆。除此之外,在糖渍桂花的工艺上我进行了一些改良,添加了马尔顿海盐来进一步释放口感风味,由于龙井的发酵程度较低,我采取了较短的糖渍时间和较低的桂花比例,让茶叶吸附糖渍桂花的淡淡甜香。”

接下来的几位选手也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思路,然后话筒被递到了泽田宽美手里。

“我小的时候正好赶上泡沫经济时期,那个时候父亲刚刚下岗,家里经济十分拮据,母亲便常常把喝剩的红茶和绿茶混在一起重新焙制。我的作品就以此为灵感,全程没有添加任何辅料,通过日式‘醒、揉、焙’工艺,用绿茶的鲜中和红茶的涩,红茶的醇提升绿茶的淡,实现两种茶叶的本味互补,回到最本真的味道。”

“这款茶不仅是我对那段童年时光的回忆,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个时代的映射,是对那个时期努力生活的人们的肯定和铭记。”

接下来是宋清峦。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