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停歇的第二日,长安的天色却未有丝毫转晴。阴沉的云层像压下来的幕布,笼罩在城上,行人都觉胸口发闷。
从正月起,北地便再无雨雪。冬麦已干枯,春播无望。京师传来消息时,不过是州县文书上的寥寥几行字,可到三月初,已有流民聚集,饥色上面。
苏辰立在承乾殿外的廊下,远远望着天边,那片灰白色的苍穹压得人透不过气。
【叮!系统提示:主线任务触发——贞观初旱。】
【任务目标:改善粮食分配方式,防止大规模饥民暴动。】
【任务奖励:农具改良法。】
他心中一震。果然,风暴已至。
——
入夜,宫中召集议事。
李世民坐在御座上,面容比往日更添几分肃然。烛火映照下,他眼底隐隐血丝,分明几日未曾安睡。
“诸卿,”他声音低沉,“北地大旱已成定局,若再无雨,恐波及关中。仓中粮食虽足,但远水解不得近渴,若调度不慎,怕要引得天下骚乱。”
群臣面面相觑。
户部尚书率先奏道:“陛下,粮仓虽有数十万石,但分布不均。调运所需,路远且费,恐难济急。”
刑部尚书则道:“饥民若聚,必生祸乱,臣请早遣兵镇守。”
李世民眉头紧锁,抬手止住众臣的议论。他沉吟半晌,忽然转向安静立在角落的苏辰。
“七郎,你可有何见?”
一瞬间,殿上安静下来,目光尽数落在那个尚未及冠的少年身上。
苏辰缓步出列,躬身行礼。他看了父皇一眼,又看向太子李承乾,神色间平静无澜。
“父皇,仓粮虽多,却在于调度。以往赈灾,皆由地方衙门开仓赈济,但层层传递,往往积弊滋生。若能以粮引制度,结合粥棚施粥,或可缓一时之急。”
“粮引?”有人低声重复。
苏辰拱手,声音平稳:“此前儿臣提过盐引制度,如今可移之粮食。百姓凭粮引可于各州县粥棚领取口粮,按人口定额发放。此法一来可控仓储,不致混乱;二来可防贪墨;三来百姓心安,便不会轻易流徙。”
李世民目光炯炯,直直盯着苏辰。
“七郎,你此言,几近国策。”
苏辰心头微颤,面上却镇定自若,恭声答道:“儿臣不过偶有所见,妄言几句。此事仍需群臣共议,太子兄长自能审度。”
李承乾心中一动,抬眼望向苏辰。对上那双眼睛时,却发现其中澄澈无尘,不似有半分野心。
——
朝会散后,长乐宫的灯火犹亮。
李世民独留苏辰。
“七郎,你年少却多有奇思。父皇知你聪慧,但今日之策,不似少年能有。”
苏辰低头,心知这是关键。稍有不慎,便会惹来疑忌。
他缓缓开口,声音温和:“父皇,儿臣自小体弱,常读古籍解闷。偶尔思及,若百姓无食,便先安其心,后给其身。也不过是孩童心思罢了。”
李世民凝视他半晌,忽然笑了:“好一个孩童心思。你若真是无心,那便是上天厚赐我大唐。”
【叮!系统提示:宿主安全指数+10。】
苏辰心头微松,却仍不敢放松。他知自己走的,是刀尖上的路。
——
四月,旱情愈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