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应说完,起身去了净室。
章容目视他的背影,指派司檀:“去查查今日日讲注为何换人记录?明德殿中发生了什么?”
不多时,司檀回来回禀:“问了温瑜和几个当差的宫女,都说是周掌籍失手毁了殿下昨夜作的一篇策论,殿下动怒罚跪,故临时换人顶替。”
司檀奉上那张明黄绢帛,其上墨污字迹,章容接过仔细读了一遍未被污染的文字,叹道:“自崔少师复职,殿下确实进益不少。崔少师这人……”
章容将绢帛递还给司檀,转了话头:“周缨平素行事还算妥帖,怎今日这般不谨慎。但今日日讲注,的确较往日水平稍欠,殿下既已罚过,便算了罢。”
-
时入九月,明德殿冰盏尽撤,蝉鸣渐消,玉京城内桂子暗香,捣衣声渐起。
缉狱司自设立以来,短短两个多月间,已全权审理杜悯案并三大勋戚案,雷厉风行,不循常法。薛向禀性刚直,只认证据不讲私情,走门路者一概无功而返。
三木加身,刑求之下,王公贵族不免魂飞魄散,不敢顽抗。凡入狱者,大有朝为重臣,暮成死囚之势。
期间朝臣数次上书劝谏,皆被留中不发。上书逾三次者,更被下旨申饬,令停职思过。
如此再逾两月,对于缉狱司之事,已是法司不敢问、言官不能言。
十月廿五,端惠侯被处弃市之刑,忠毅王、肃远伯被判处流三千里,皆祸及家族子孙。玉京百姓拍手称快,王公贵族却如坐针毡。
自此,满朝皆知君上此次是铁了心要将新令推行到底,绝无半分转圜余地,根基稍薄者斟酌良久,主动至户部或京兆府退田,不愿附和者,有司再次丈田时,亦不敢再行阻拦之举。
仍有顽抗者,皆被缉狱司捉拿下狱,由是京中人人自危,纵是宗室显贵,亦不敢再负隅顽抗拒不退田。
一时之间,清田之令势如破竹,再不可挡。
局面大开,户部官员近来公务虽冗,但各个腰板挺得笔直。
崔述公务也并未因此而变得轻松,反而愈见繁忙。
杜悯身死后的两月间,趁着玉京高官显贵集中火力对付缉狱司时,他借齐应之手,再以雷霆之势外任一批能吏任各县县丞和主簿人选,主管田赋、课税之事。
待京中官员回过神来,各地田赋主官已有泰半换成了锐意进取之能吏,悔之不及。
齐应配合着将各州主管田赋的判官、司户参军亦换了一批血,一时间地方上的阻力更小了许多,虽各方奏报传回的难题仍是不少,但形势渐有好转之意。
待到玉京中洋洋洒洒地洒下第一场春雪时,暗雨急风的昭宁二年已悄然走远。
正月初九明德殿复讲,初八下晌,周缨按惯例前来准备第二日所需的典籍,路过偏殿时,却瞧见门没关,习惯性地往里看去,却见临窗的桌案下,端坐着个人影。
案上置着的插屏遮去了他的动作,叫人无从得知他在忙活些什么,只判断得出他似乎甚是专注,并未留意到门口的这一道身形。
“笃笃”,周缨轻叩了两下门。
插屏后的人抬起头,往这边看来。
尚未复朝,于此处瞧见他,周缨心中涌起一阵惊喜。
她快步走进屋内,边走边问:“怎么过来了?年节休沐也闲不下来么?”
“也没什么事做,无非拜访几位官场前辈,并同子扬在外头闲逛了两日。”崔述放下笔,站起身来迎她。
既已出族,无亲可访,亦无团圆享天伦之机,倒确实是闲着了。
周缨两步到得案边,目光落在书卷上,避开这话题,转而问:“在编纂殿下的教本么?”
话刚出口,便意识到有些不对,案上摊着两卷书册,一卷字迹些许潦草,落笔随意,另一卷则是他的字迹,但与平素不同,是刻意克制过,压得最为工整隽秀的写法,显然极为认真。
“不是。”他老实作答,“是老师遗志。”
“整理成册,编纂付印么?”周缨试探问,“我能瞧瞧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