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作者蓝烬 > 第63章(第2页)

第63章(第2页)

“麻烦在于,持有货币,是最灵活的,可以买、可以不买;可以买甲物,也可以买乙物,这可不像以物易物,只能是按照说好的物资进行交易。”

“所以很明显,人们会倾向于使用那种具有最高信用的货币,因为最保险,而且流通的地域和接受度最高,随时可以将此等货币换成自己想要的物资。”

“这就是美元,以及以前英镑的优势,甚至连他们的敌人,很多时候也只能使用他们的货币,因为自身的货币没有这样的高信用,例如苏联也许想买第三国的某种物资,但人家就可能不接受苏联的卢布,也不需要苏联可以提供出来以物易物的物资,只要美元。这种情况下,苏联也就只能使用美元购买,除非他干脆放弃从这个只接受美元的第三国购买。”

“所以几乎所有“贸易立国”的其它国家,不可避免地要加入一个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贸易圈,例如当前的美元圈或者英镑圈。但是“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问题。”美国或者英国掌握了发币权,不但可以因此向被迫使用美元或者英镑的国家收取了铸币税,而且通过美元和英镑就可以影响他国内政,美元或者英镑本身,就是他们在经济上最重要的武器。”

“例如,她前世,美国就利用其国内利率的变化,通过美元来向全世界收割。低利率的时候,大量发行美元,用纸张代表财富,在全球大量投资,其实他们无需投入物资,拿纸张印钞就可以。等到全球经济高涨,美国在高位出手其它国家的资产,然后美国抬高利率,美元就回流美国,全球其它国家就资产暴跌,等到足够便宜了,再降低利率,重新发行大量美元,又到其它国家投资,这就犹如潮汐一样,每一个潮起潮落,就是一个美国利用美元的收割周期。”

李思华叹息了一声:“前世的我国,不是不知道要被美国剥削,但在改革开放早期,极度缺乏资本、缺乏技术、国内人民没有消费力从而缺乏市场之下,也只能忍受着这样的弊端,进入美元圈,在美国的剥削之下,努力壮大自己,直到最后可以和美元抗衡。通过这种努力,到我穿越前,虽然已有摆脱的雏形,但最终的结果,仍然有待观察。”

“现在这个时空,我们怎么办呢?”她的精神振奋起来。

“我的决心是,向美元说不。为什么呢?”

“首先是新时空国家的基础是不一样。那个时空缺乏资本,这个时空,仍然缺乏资本,但情况好了很多,我和同志们前期在美国的努力,是大约40亿美元的初始资本,对于一个大国似乎并不起眼,还是一笔小数字。但很多时候关键的就是第一桶金,有了本钱就可以从小到大地滚雪球。工业基础建立起来了,就有了财富快速积累的本钱。”

“我前世缺乏技术,这个时空,已经不缺基础。使用这笔美元资本,充分地利用了美国和德国的大萧条经济危机,由此获得了欧美主要的基础工业体系,甚至是非常广域的,甚至远远超过了前世苏联从美国获得的工业基础,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

实际上,前世苏联支援我国建设工业,反而是阉割的。后来有专家总结说:“苏联给了我们建设图纸、生产图纸、工艺图纸、验收图纸,但是没有给我们原理来源图纸、以及工业参数来源图纸。而没有这些图纸,就是让你难以自我发展,让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反而美国资本家们,为了活下去,所有的技术都交底了,得到的工业科技,是彻底的。前世在大萧条期间,苏联一家的工业建设,大约占全球的45%,接近一半,而现在大约是三家均分,西华与苏联都差不多各13,而全球其它地区剩下13。

李思华解释了一下背景,然后继续说道:

“前世因为国民没有消费力,所以缺乏市场,这个时空,同样好了很多,因为有了资本基础,所以不再实行完全的“工农剪刀差”,消费能力得以积累,市场的规模也就能逐渐扩大。”

“资本、科技、市场这三大环节,既然相对于前世都有很大的改善,人民币也就有了向美元说不的本钱。”

“我预计二战后,美元圈的市场,并没有前世那么的压倒性的地位。一方面,是如果我们将东南亚吸纳入我国,他们就失去了未来的东南亚市场,一增一减之后,美国在东亚地区,几乎毫无市场;另一方面,我们的壮大,本身就将他们的市场比例往下压了不少;第三方面,在苏联和经互会的竞争下,他们暂时还不能像前世苏联崩溃后那样强势,也没有东欧市场。”

“所以二战后,美元虽然会替代英镑,成为西方主要的储备货币,但它会发现,其市场其实也只有南北美洲和西欧美元,以及残缺的日本、澳大利亚、剩余的几个亚洲小国。其余印度、非洲几乎没有消费力,对于美元的价值不大。”

“所以呢,未来美元的市场,也就是一个7~8亿人的市场,仍然是世界最大,但也谈不上压倒性,因为缺了两大块,苏联经互会和我国。在地缘政治上,我国势必与苏联有一定对立,但在货币和市场格局上,则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以及彼此支撑对抗美元的价值,苏联人也会看到这一点的。”

主席又点了一根烟,烟雾缭绕中,他努力地用自己熟悉的逻辑,来理解李思华讲述的他比较陌生的货币格局。他笑着问李思华:

“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未来中美苏就有点像三国争霸,不过关系要复杂得多,在政治上,存在一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抗资本主义;在军事上,美国是个海岛,在亚洲大陆,陆地是苏联对抗我们,而海上,则是我们和苏联各自对抗美国海军的一部分;在经济和金融上,美国力图实现全球货币霸权,而我们和苏联则有联合对抗美元的可能。”

李思华赞许:“主席理解得好很透彻,未来我们是要与苏联有一定的联合,对抗美元霸权。”

第104章社会主义玩不玩资本?

李思华补充说:

“由于这种货币上的格局,所以未来我们会有一段比较艰难的时期,最可能的是从1946年到1955年这10年,即美国从二战中腾出手来后的接下来10年左右。”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经济实力,预计到1955年美元圈的GDP大约是9000亿美元,而苏联经互会的GDP大约是3000亿美元,我们如果到1955年能有2500亿美元,那么我国加上苏联经互会,就超过了美元圈市场的一半以上,单单保持独立性,是足够了。”

“那么二战后的最初十年,我们实力还比较差的时候,如何保证我们的利益呢?美国肯定会对不愿意加入美元圈的我国,经济上严厉打压。坦白地说,美国人对于美元的利益,看重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其它,美国本质是金融立国的。”

李思华提出的策略,是“软磨硬抗,局部弹性。”她解释说:

“在东南沿海上海到香港的沿海城市群,设立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即经济特区,允许使用美元,让美元资本在这些地区,可以发展。例如允许资本家在这些地区,以美元形式投资工业、商业和贸易,对进口产品设限,但对出口产品不设限,贸易区内可以收入美元、存款美元、支付美元。总体的策略,就是我们划出一个小圈,加入美元圈,这是向美国的示好,让他们以为,我们在尝到贸易的甜头之后,会不断地扩大对美元的使用,先麻痹他们10~15年。”

“这对我们不是没有好处,美元毕竟是全球仅次于黄金的“硬通货”,在1973年石油危机以前,是直接可以和黄金之间,以1盎司兑换35美元的价格进行直接兑换的。限制进口、鼓励出口,我们就会有顺差,一方面用来进口一些,对我们还有用的工业设备或者其它物资,另一方面,要将美元储备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幅度,多余的美元,则每年连续性地兑换黄金。”

“美国不会允许我们永远只在小范围内使用美元,他们会用各种方法,来逼迫我们对美元全面开放,这就需要硬抗了。总之,这是一场艰难的斗争,要准备好随时掀桌子。根本的原则是,我们自己几乎不投入资本,自由贸易区内,只有外国资本或私人资本,并且雇工,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

“在自由贸易区之外,我们必须坚持完全使用人民币,不允许使用和兑换美元。那么这些区域就不对外贸易吗?我们不必因噎废食。”

“以物易物太笨拙了,很难进行匹配,也就很难扩大贸易。所以我们可以用一种比较聪明的办法,即货币互换。比如我们与经互会之间的贸易,完全就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例如,苏联卢布不能国际流通,他们名义上的标价是1美元兑换5。3卢布,但黑市上几乎是1美元换12卢布,相当于1人民币兑换5卢布左右。那么我们折中一下,可以和苏联签一个货币互换协议,比如说是我们借给苏联100亿人民币,而苏联又借给我们400亿卢布。那么贸易就可以展开,苏联用我们借给他们的人民币来购买我们的产品,而我们用苏联借给我们的卢布来购买苏联产品。等到年底或者定期,对双方货币进行结算,重新补足100亿人民币和400亿卢布这两笔资本。”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