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会注意的。”施也回答。
越过关系的边界,施也终于得以窥见郎月慈口中的“汹涌的情绪”。从昨晚到现在,施也一直被包裹在这种扑面而来的,不再克制的关心和体贴之中。
吃完早饭,施也就开始准备课程,郎月慈则收到了消息,今天一早禁毒大队出警,对朱跃嵘进行现场尿检,结果是阳性,已经在带回市局的路上了。
“这么快?”施也有些惊讶。
“盯梢一直没撤,现在跟苗凌翥有关的人员基本都在掌握之中,除非完全排除苗凌翥的嫌疑,否则不会撤下去的。隆哥办案很靠谱,你放心。”
“我没有不放心。”施也继续翻看着手中的教案,同时问道,“毒检确定是什么了吗?”
“芬太尼。”郎月慈答。
“还真让你猜对了。”施也抬头看向郎月慈。
郎月慈轻轻摇头:“我这没什么技术含量,纯粹是经验累积,时间长了谁都能。欸,教授,请教一下,心理成瘾到底是为什么?”
“很复杂。”施也说道,“其实心理成瘾并不是大众以为的缺乏自控力,更多的是一种奖赏机制的重构。大脑的奖赏系统实际上为自然行为设计的,比如说你攻破一个案子之后的成就感,比如说建立关系带来的亲密感,这些都是渐进、可持续的正向反馈。但是芬太尼这种毒品,它对这个机制的反馈是跳跃性的,它没有过程,直接一键触发数倍于自然奖赏的反馈。”
“老师,说人话。”
施也温柔一笑,旋即解释道:“举个例子。在教育问题中,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会阻止家长用物质奖励回馈给孩子的成绩。一个人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好的成绩和自我提升,这个过程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是自然反馈。但如果家长频繁地用物质奖励,比如说考到多少分就得多少钱,考到多少排名就给买什么东西,在反复强化这个关联的过程中,大脑的奖赏机制就会被重构,三观尚未成型的孩子就会认为,我考多少分是为了钱。这次我考满分,我爸妈给我100块钱。但下一次考试难了,我还能考满分,那100块钱就不够了,我要500块钱。长此以往,关于学习的内驱力就变成了由物质带来的外驱力,这就是奖励机制的替代。”
“这个能理解。”郎月慈点头。
“好。那么把这种替代最极端化,就是毒品的心理成瘾。真实生活中所有的东西所有的刺激都不再能给吸毒者带来满足感。新型毒品是化学合成剂,能够激发极端的神经反馈,产生极强的快感,这些快感比生活中任何自然反馈都强烈,所以奖励机制就被替代了,大脑开始只认可毒品带来的刺激。”施也顿了顿,又补充说,“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理论。另一方面,毒品用得越久,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就被毒品侵蚀得越多。一旦情绪有一点波动,大脑会发出需要毒品的信号,而非启动心理防御机制,所以毒品就成了唯一。”
郎月慈思考着:“可是你说,这个朱跃嵘他也是学心理学的,他对心理成瘾的机制应该更了解才对。”
“知道不等于能抵抗。”施也回答,“如果他是被动吸毒,那这个问题就不存在。如果他是主动的,那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他会自我认知合理化,俗称自我欺骗。”
“受教了。不过我稍稍纠正专家一点。”郎月慈说,“确实存在误食误吸,但不存在长时间被动吸毒,尤其是他还能自由活动有相对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即便第一次真的是误食,从第二次开始就不是被动了。好了,不打扰你了,你继续备课吧。”
“我也受教了。”施也把目光放回到教案上,但很快,他又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抬头,“芬太尼和心理学……?”
“嗯?怎么了?”郎月慈问。
“我想起来一个案子。”施也说着就拿出手机,发了消息出去。
很快,电话打了过来。
“乐高给你寄了,怎么一大早就来讨债啊?”
这个开场白让郎月慈知道,施也是联系了他那个法医朋友。他顺着手机屏幕看过去,施也给的备注名字是【苏行】。
“正事,你醒醒。”施也说道。
苏行回答:“刚下夜班,还没睡。有话快说,没准下一秒就睡了。”
“你们之前是不是收缴过芬太尼?”
“我是法医!这事你不该问弋哥吗?咱俩到底谁在犯困?”
“我没打错电话。”施也说,“认真的,我说的是你那个案子,你是不是遇到过用毒品和心理暗示联合作案的?是不是芬太尼?”
苏行沉默了一瞬,再开口时语气也严肃了起来:“有。确实有一个受害人就是被芬太尼和精神控制双重作用害死的。不过操作这些事的人都被判了,没有漏网。”
“帮个忙,我去申请权限,你先把资料整理好。不用全部的,我只要精神控制那部分的资料,操作这件事的人的履历,还有相关的心理咨询师和医生的情况。”
苏行回答:“这部分好像级别没那么高,你按流程报备一下直接调就行。我一会儿把案卷号发你。”
施也道:“没问题,多谢。”
苏行又说:“领导让我跟你保持纯洁的金钱关系,所以我家仙人球下个月的口粮你负责。”
“知道了,一会儿下单寄你家。谢了啊!”
电话挂断,郎月慈撑着头看向施也,问:“仙人球需要口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