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娇软美人的继室之路免费追书 > 第83章(第1页)

第83章(第1页)

如曹延轩料想,永乾三十一年元月,“太子、皇帝先后薨逝、太子世子登基,改号嘉正”的消息,像滚热的油浇进沸水,在朝堂、官场、民间引起轩然大波。

“说是太子一去,几位年长的王爷就知道了。”东府三爷书房,三爷眉头紧锁,伸手比了“三”,又比了个“六”,“这两位,即刻便动了身。”

年长皇子在京城、紫禁城乃至皇帝身边安排细作斥候,早不是什么秘密。

曹延轩脸色也不好看。几万人马不是三、五个丫鬟小厮,仅路上粮草,每日消耗就是很大的数字:“依我看,太子生病的事,早就泄露出去。”

曹慎长吁短叹地,往日戏谑不翼而飞,“前年十月,太子替皇帝到西疆劳军,去年五月去了泰山,才四十岁的人,太医日日保着,怎么就~”

忽然薨逝了?

几位年长王爷,手上有没有沾着血?老皇帝有没有怀疑?太子世子有没有心怀仇恨?

五爷放下茶盅,阴阳怪气地冒出一句:“就算有什么端倪,我们也不知道--在座有一位算一位,邸报还得借着看呢。”

一时间,书房里安静得落针可闻。

曹慎喃喃“邸报有什么稀罕”,三爷盯着天花板,后悔“若再考两回,说不定能中”,曹延轩心情复杂:若是去年三月,自己赴京城赶考,事情说不定便不同。

过了半晌,三爷问:“花家那边,可有消息?”曹延轩摇摇头,“锦明已经去了江西。”

五爷也问曹慎:“二马可有动静?”

二马是金陵知府的代号。

金陵知府姓冯,永乾二十七年到的金陵,是寒门举子,除了一个在京城做御史的、年事已高的妻舅,在朝廷内没什么靠山。

冯知府是聪明人,对地头蛇曹家颇为礼遇,逢年过节依仗曹家出钱出力,平日与曹家几位爷走动,女儿冯碧云是珍姐儿几个嫡小姐的闺中密友。

这回京中变故,冯知府私下把不少消息告诉东西两府,弥补了京城曹家与金陵曹家消息不通的缺憾。

这个人情,曹家是领下来了。

曹慎摇头。“他也蒙着呢。”

四人谁也没有吃饭的兴致,就此散了,第二日又来。

之后传来的消息,一日比一日惊心动魄:

六王爷封地在河南,抢在江西动身的三王爷之前,与腊月二十七日到达京城,却没能进城:首辅李阁老在城门传新皇旨,令六王爷退出五十里,只带一百人、素服进城,吊唁先皇,恭贺新皇。

六王爷二话不说,带着人马围住了京城,喊道又说“你口口声声新皇,且拿出父皇传位的遗旨来!”

李阁老自然是有圣旨的,派人用吊篮放下城门。

六王爷拿到手里,看了一眼便撕得粉碎:“哪来的西贝货!太子薨逝,父皇召集我等进京,重立储君。尔等乱臣贼子联手造假,窃取江山社稷,当诛九族!”

李阁老斥责六王爷“谋反”,双方不欢而散。

这么一来,六王爷安营扎寨,把京城围得铁桶一般,山东、山西、陕西几路总兵都督意图勤王,却诡异地在远些的地方按兵不动。

隔两日,三王爷也到了,与六王爷不知怎么谈的,居然没起冲突,联手陈兵城下,要求“打开城门,由我等吊唁父皇,否则,便是乱臣贼子的同谋。”

新皇御驾亲临城楼,说“先皇御笔遗诏,传位于我”,举起传国玉玺,要求两位亲叔叔退兵。

三王爷六王爷充耳不闻,与侄子唇枪舌剑,争吵一番,数落对方“丧心病狂”,局面就此僵持下来。

之后发生的事情,在后世人眼中,堪与“烛影斧声”“玄武门之变”相提并论:

除夕深夜,三王爷所居营帐突然起火,惨叫声划过夜幕,两个阵营就此大乱。

火光直达天际,空气中弥漫着血腥气,杀声震耳欲聋,谁也没看到,京城西门是怎么开的。

那一夜,六王爷身披银甲,手提长枪,腰悬龙泉宝剑,率领五百心腹人马踏进紫禁城,面庞、战袍与长发皆被鲜血染成黑红色。

太阳升起的时候,原来的太子世子新帝被乱箭射死,太子妃皇后悬梁自尽,太子世孙新太子被活捉。旧太子的嫡次子也就是新皇胞弟却不在城中,传国玉玺也不知所踪。

另,三王爷在城外就被火烧成重伤,撑了七日七夜,痛苦地死去了。

李阁老于家中自尽。

永乾三十一年元月初一,六王爷一身白衣吊唁先帝,在灵前叩首叩得满面鲜血,嚎啕大哭乃至声音嘶哑,痛数侄儿“罪大恶极、篡改遗诏、颠覆江山社稷”,“本当凌迟,念在皇家血脉,留全尸”,又对着历代先祖灵位发誓,“必将光耀我大穆朝,爱护百姓,造福社稷。”

元月初五,宗室、其余阁老、八位持有丹书铁券的开国公、侯齐聚宫中,商讨国事;

元月初七,由先皇赏识的苏大学士写了一份万字奏折,引经据典地请六王爷登基,“早日稳定大局,畅通政令,慰先帝之心,安亿万百姓之心。”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