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楚襄王与宋玉同游云梦泽,宋玉为楚襄王讲述先王梦中与巫山神女相遇的故事。
是夜,楚襄王就寝时依然念念不忘,果真在梦中与神女相会,并留下与宋玉对答的《高唐赋》《神女赋》流传于世。
后来前朝时,这个故事又被陈王曹植化用,作出《洛神赋》,亦为传世经典。
由此可见,即便贵为一国之君,想要见到神女尚且也要通过做梦,还很难忍住不出版发行得广为人知。
但是沈家就忍住了这件比楚襄王做梦还要真实的好事情。
昨日,沈家众人原本在自己家的司徒府里该着急着急、该昏迷昏迷、该上班上班,忽然有一位彩衣飘荡的神女青天白日地就降临了司徒府的园林。
沈家最小的孙辈沈道固只是在自家花架下翻阅道书,忽然就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
抬头见花木掩映间,一位仙姿佚貌的神女正掩唇对着自家的椴树发呆,身后宽广的披帛如云雾般晕散在五月的微风里。
关于这件事情,沈道固作为亲历者,又正值司徒府多事之秋,不免就有很多同僚借着上门探望沈老司徒的机会,拐弯抹角地和沈道固打听。
这位说:“我前日夜观星象,见荧惑守心,昨日远眺城北,又感神光降临司徒府,可是府中有什么吉兆?”
沈道固说:“承蒙王大人关心,我祖父昏迷了四日四夜至今还没有醒来,但是也还没死。王大人看这个像吉兆吗?”
王大人觉得自己有一点损功德,双手合十走了。
那位说:“我今天一见沈少卿,只觉得灵台清明,霎那间心中大道得化,可是道固兄近日得了仙人点拨?”
沈道固说:“常郎君何必着相?所谓‘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郎君内得于心,外见于器,所见所得皆为心中所化,是真是假、是虚是实,郎君心中自有所悟,又何必询问道固?”
常郎君觉得自己也不是特别“悟”了,甚至还有点没听懂,摸着脑袋走了。
他们走了,沈道固溜溜达达去了自己家后院青韶园,去寻求神女的帮助。
其实他们说的这些意象,什么荧惑守心、彩霞晚照、云雾缭绕、神女“飒飒”放出光来,鸟雀蝴蝶转圈儿环绕着她飞、神女长得“上古既无、世所未见”……这些通通都有。
但是沈家是通通不能承认的。
因为沈家最近出了一点小问题。
至于沈家为什么不是十分震惊神女临凡、为什么几乎不需要做心理建设地就将神女恭迎入青韶园,三叩九拜、殷勤供奉,也和这个小问题有一点关系。
因为沈家,刚刚发生了一件背叛了唯物主义科学观的事情。
四天前,一向身体硬朗的白马侯沈司徒下朝回来,忽然一头栽倒在自家的花池里,砸烂了圣人赏赐的金光牡丹莲,砸破了自己的眉骨,而后一直昏睡到现在。
那时沈家还没意识到世界上真的有神女,还在试图寻求医学的帮助,流水般从杏林圣手到民间游医,请了一个接一个名医来看。
最后又流水般一个接一个送走了这些名医。
没人能说出沈司徒到底是什么病。
沈司徒脉象平稳,气息绵长,似乎只是睡熟了,可谁也没见过能不食不饮地睡觉足足四日也不醒的。
这消息惊动了宫里的圣人,圣人问:谁?沈司徒吗?是那个五十多了还坚持每天饭后百步走的沈司徒吗?是那个刚在朝堂上把朕的戍边武将气得两手发抖的沈司徒吗?
于是宫里最有名望、最得圣人赏识的老御医当天就被派到了司徒府,看看司徒府是真有热闹看,还是像前朝那位以擅长装病著称的太傅大将军一样,有更大的热闹看。
前朝那位姓司马的太傅大将军,以装病和洛水之誓闻名天下,前脚还病得把粥喝得全身都是,后脚就爬起来生龙活虎地诛杀了皇族七千人。
很难说如今这位突发急病的沈司徒,不是想搞什么金莲花白莲花之誓啊。
老御医臊眉耷眼地守着沈司徒从天亮到天黑,手指一直稳稳搭在他的脉上,一边和沈道固感慨沈司徒这情况真是棘手啊,一边面不改色地啃完了两个油光锃亮的水晶大肘子。
当晚,老御医捂着肚子向圣人恭敬地禀报,沈司徒其人,嗝,要么就是心中有极大的图谋嗝,且极为耐饿,嗝,又不喜欢吃大肘子,嗝,要么就是真出事了。
圣人那时摸了摸腰带上的祥龙盘扣没有说话,第二天,各种珍贵的赏赐就雪花般飞进了司徒府,送赏的队伍光是排队进司徒府门就进了半炷香,连千年的人参都足足赐下了十根。
之所以对外瞒住神女的消息也是在于此。
博陵沈氏是名门望族,门第显赫,沈家子弟三岁开蒙,读了这么多年书,没有不认识司马懿的道理。
更何况圣人的心腹御医要是馋沈家的《神农本草经》古本还说的过去,上我们家馋大肘子来了?
这着实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