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确定卫帝真的返回北京了?”郑经紧盯着杨英问。
“藩主,臣已打探明白,不仅是卫帝,便是卫国的几位宗室王爷辽王苏穆尔、齐王麦拉斯、晋王尔嘎朗、赵王毕力根达来、秦王绰思吉、土城郡王纳噶特也随同返京,班师回朝的卫军足有三十万众,且列阵行军张驰有度,显然皆是身经百战的精兵”,杨英压抑住兴奋,详细叙说。
卫帝班师还朝,看来并无图谋台湾之心!郑经闻言心头狂喜,仔细分析,卫军已经征战近三年,军队难免疲惫厌战,东宁有大海作屏障,卫军陆师虽强,水师力量却不足,真要渡海作战,未必能胜,况且他们已经平定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股势力,收获极大,见好就收也是常理。
毕竟是一方之主,郑经虽然相信卫国没有图己之心,却并不急着判断,而是下令召集重臣商议。
“三十万大军离开粤闽,看来卫军吞并南方诸省后已经心满意足,暂时无图谋咱们的心思”,吏部尚书洪磊率先发言。
“是啊,卫国打仗夙来喜欢以宗室领军,如今卫帝不仅自己返回北京,连有分量的宗室藩王也一并返回,看来咱们暂时是安全的”,工部尚书谢贤也说。
二人一开口,顿时引来众人附和。郑经连连点头,含笑问兵部尚书陈绳武:“最近漳州和泉州的卫军可有什么动静?”
“臣正欲向藩主禀告,浙闽总督苏合先后派总兵陈辉、魏明入驻漳州,派总兵白显忠、陈重入驻泉州,最近卫军动作频频,时常在我军控制区附近耀武扬威”,陈绳武回答。
“嗯,他们的水师可有异动?”郑经听完不为所动,继续询问。
“福建并无多少水师,苏合只命降将陈宗、张杰、吴盛三部在漳州、泉州一带海域巡逻。此三人原是我军叛将,麾下统共只有约一万水军、两百余艘战船,且皆是旧船,远不足与我军为敌”,提及卫军水师,陈绳武嗤之以鼻。
听得此语,郑经不由得哈哈大笑,“陈宗、张杰、吴盛之流有多少斤两孤还是知晓的,苏合以为凭区区两百余艘老旧战船便能奈何孤,真正是痴心妄想!”
“臣以为苏合此举只是想逼我军放弃新得的漳泉之地,并无渡海登台之心”,刑部尚书柯平提出自己的看法。
“柯尚书所言极是!藩主,臣以为东宁有大海作屏障,自然无虞,但我军新得的金门、同安、铜山、漳浦、镇海诸地却位于大陆或紧邻大陆,卫军一旦来袭,恐怕难敌。还需与卫国谈判才是”,工部尚书谢贤接着说。
“嗯”,郑经闻言神色变得严肃起来。
“说起谈判,臣有一事要向藩主禀报,礼部刚接到卫廷通报,说是卫帝已下旨由福建巡抚刘茂遐全权处置台海交涉事宜。今后会谈均在福建巡抚衙门内进行”,礼部尚书叶亨说道。
“岂有此理,藩主贵为郡王,卫帝却只命福建巡抚接洽,分明是未将咱们东宁放在眼里。臣以为藩主应趁卫军北返之机兴兵袭扰沿海诸省,向卫廷显示实力!”虎将刘国轩大吼。振聋发聩的怒吼令在场众人精神一振。
“卫主仅命福建巡抚刘茂遐全权处置交涉事宜,说明他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臣倒以为这是件好事,皇帝都不上心,卫国的那些王公贵胄自然也不会当回事,咱们正好占着金门、同安、铜山、漳浦、镇海之地不还,谅小小的福建巡抚也不能拿咱们怎么样”,杨英接着叶亨的话说。
此言一出,众人皆认为有理,郑经的神色愈发欢喜。
“藩主,臣以为切不可将东宁的安危寄托在卫廷是否在乎上。不管卫军有无图我之心,都应加强戒备,只有兵强马壮,东宁才能稳如泰山!”三十八岁的谘议参军陈永华说话了。作为延平藩实际的“首辅”,他一开口,顿时吸引了全场注意。
郑经脸一红,“陈先生说得极是,咱们不可心存侥幸,既要准备和,也要准备战,各镇要加紧操练,岛上百姓农闲之时也要操练、随时准备从军!”
“藩主英明~”众人闻言齐声赞同。
“陈先生,孤欲派杨英去福州向福建巡抚刘茂遐重提咱们的要求,如何?”郑经又问陈永华。
“臣以为去可以,但谈判的条件要提高,可向卫廷提出仿朝鲜例,称臣纳贡而已!卫廷应允最好,若不允,咱们再让一步要求借用金门、同安、铜山、漳浦、镇海之地养兵也就有了转寰余地”,陈永华侃侃而谈,见众人听得认真,又继续说道:“如今整个大陆俱归卫有,卫国国力远胜于清,再袭扰沿海,实属不智,宜通过谈判争取时间。吕宋、爪哇一带物产丰富、岛屿众多,虽遭红毛夷和佛朗机侵占,仍有众多无主之岛,可据为我有,也可慑服台湾的高山蛮族为我所用,扩张势力”。
“陈先生说的是,必须尽快增强东宁的实力以抵御强敌,只是吕宋、爪哇形势复杂,须从长计议,慑服台湾的高山蛮族倒是可以立即施行,卫帝不是说要在大肚一带设台中府嘛,咱们正好奉旨行事。哈哈哈~”郑经爽朗地大笑。
杨英去福州时给福建巡抚刘茂遐送了份重礼,刘茂遐也举办了盛大的酒宴欢迎杨英,看上去都很礼貌、也很热情,但实际上卫郑双方的谈判漫长而艰难。
杨英先提出东宁仿朝鲜例,实际独立,只每年向卫廷称臣纳贡,遭到刘茂遐断然拒绝,刘巡抚以乾元帝早有明旨在东宁设省为由,只同意给东宁行省地位。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刘茂遐让步,东宁虽是行省,但省内所有官员旨由郑氏任命,报吏部备案即可。
关于军队,刘茂遐最初只同意三万兵额,经反复请示后不断让步,最终以八万谈成,基本是郑氏目前的军队规模。
关于地盘,双方陷于僵局。卫廷一让再让,从一开始要求郑氏归还金门、同安、铜山、漳浦、镇海五地,到同意将金门、铜山让给郑氏,只要求归还同安、漳浦、镇海,可郑氏依然拒绝归还同安、漳浦、镇海三地。虽然暂时谈不拢,但明眼人都看出卫廷向郑氏做了重大让步。
关于交出明朝宗室一事,刘茂遐态度极其坚决,杨英则态度暧昧,将明朝宗室当成谈判的筹码,希望能够捞取足够的好处。
总之,郑氏在谈判中占据上风。消息传至东宁,喜得郑经眉开眼笑,殊不知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