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暗了,乾清宫中燃起灯光。
朱慈烺靠在榻上,闭目养神。
上午又是劝进,又是议事。中午召见高杰,紧跟著赐宴。下午还见了路振飞。
这一天,朱慈烺过的很是充实。
太子伴读太监孙有德脚步很轻,缓缓走到太子身旁。
见太子一副疲態,虽不忍心打扰,可深知自家小爷脾气的他,又不能不上前打扰。
“可是梅指挥使来了?”
朱慈烺感受到有熟悉的身影靠近,便出声发问,眼睛依旧闭著。
“回稟小爷,梅指挥使正在殿外等候。”
“传。”
“是。”孙有德向殿门走去。
朱慈烺晃了晃脖子,鬆了松肩膀,散去了几分疲惫。
很快,有一中年男子走进,朝著朱慈烺行礼。
“孝陵卫掌印指挥使臣梅春,参见殿下。”
“谢殿下。”
“梅指挥使,孝陵卫还有多少旗军?”
“回稟殿下,经多次抽调剿贼,外加部分年老伤残无法从军者,孝陵卫目前在操官旗,不足三百人。”
梅春回答时,低著头。
不足三百人,这五个字对於世受国恩的梅春来讲,实在是难以启齿,何况他还是护卫太祖陵寢的孝陵卫。
朱慈烺听到这个数字,並未有太多惊讶。
隨著时间的推移,卫所制必然是愈发崩溃,哪怕是孝陵卫也难以避免。
这不是某个军官將领的问题,而是大环境如此。
孝陵卫专职护卫太祖陵寢,战斗力还是有所保障的。
但在明末大战乱的时代背景下,越是具有战斗力的军队,越是会被频繁抽调作战。
勇卫营本是禁军,都被崇禎皇帝外派作战了,更遑论孝陵卫。
折损兵马,又得不到及时补充,慢慢的,孝陵卫成了如今这副可怜模样。
朱慈烺问道:“按照现有的军籍名册勾军,你能挑出多少精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