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弼是朝廷世勛,又蒙先帝信任,提督漕运。”
龙椅上有声音传来。
欲抑先扬,不用听下文,仅凭这一句话,张捷已经猜测出了十之七八。
“国难之际,可笑他朱国弼竟妄想趁乱窃夺朝廷赋税,朕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张捷:“还请皇上切勿动怒,不值得为了这等小人,气坏了圣上龙体。”
龙椅上又有声音传来:
“卿是诚意伯与马阁老举荐,后魏国公又上疏特荐。”
“朱国弼一案,影响甚广,议论不止,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盯著。卿当按律判处,儘快平息爭端,於天下有一个交代。”
张捷行礼,“臣明白。”
越是强调公平公正,就越是不能公平公正。
朱国弼为了自保,一口气咬出了数位勛贵,其中,就包括容城伯刘泽清。
十万两税银,很多吗?
当然很多。
大明朝绝大多数的百姓,一个月尚且挣不到一两银子。十万两银子,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
如此庞大的数字,不是朱国弼一个人能够吞得下的,他必然还有同谋。
他供出的那些勛贵,其中或许有清白,但绝对更有同犯。
朝廷的官员任命,向来是由吏部发文。
高级官员任命,也是廷推,最后由皇帝確认。
马士英是阁臣,有举荐官员的权力。
刘孔炤虽然是勛贵,但他毕竟也入了阁,也有举荐官员的权力。
唯独魏国公徐弘基,他只是单纯的勛贵。
朝廷没有明令禁止勛贵举荐的权力,名义上看,勛贵確实有举荐官员的权力。
但这个权力,聪明人是不会用的。
偏偏魏国公徐弘基就用了,而且是上疏特荐。
偏偏举荐的这个人,又是袭爵近五十年的魏国公徐弘基。
人老奸,马老滑,兔子老了鹰难拿。
为了给新勛贵铺路,皇帝对於旧勛贵,是持打压態势。
徐弘基,不可能顶风作案,犯这种低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