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店。”
高林吐出这两个字后,晒场上那融融的暖意仿佛凝滯了一瞬。
晚风拂过芦苇的沙沙声,都变得格外清晰。
仓红英脸上的笑容僵住了,手下意识攥紧了筷子。
高怀仁嘴角的笑意也敛了回去,眉头慢慢聚拢。
大哥高井也放下了夹菜的筷子,看向弟弟的眼神里带著明显的忧虑。
“开店?”
仓红英的声音有点发紧,带著难以置信:“林子,你是说,在城里开饭馆?”
“嗯。”
高林迎上母亲担忧的目光,语气沉稳:“盘个小铺面,做点吃食买卖。”
“这能行吗?”高怀仁闷声开口,声音低沉:“城里头,人生地不熟。开铺子,那得多少本钱?万一亏了怎么办?”
他脑子里闪过的是村里前些年偷偷摸摸做小买卖被抓后罚得倾家荡產的例子,心头不由一紧。
仓红英连连点头,急声道:
“就是啊林子!你现在摆摊,一天下来稳稳噹噹能见著钱!那铺子一开,一天不开张就亏本啦。”
高林理解父母的担忧。
八十年代初,对於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开店”这个词本身就带著巨大的风险和不確定性,远不如守著田地或像他这样灵活摆摊来得踏实。
他给父母各夹了一筷子菜,声音不高,却带著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
“爸妈,你们担心的,我都想过。”
“第一,本钱。我算了笔帐。现在手里攒下的,凑个租铺面和简单置办点东西,差不多够了。”
“第二,执照。这星期就能下来。”高林顿了顿,看向父母,“我现在掛靠在国营单位名下,办事也方便。”
“第三,生意。”
他目光扫过桌上丰盛的菜餚。
“爸妈,我的手艺你们还不放心?我的鸡蛋饼、五香虾肉、糯米藕,城里人认!开了店,地方固定了,老主顾更好找我们,还能做更多样。早上卖早点,中午晚上做点小炒,比摆摊风吹雨淋强。”
“第四,风险。”高林看著父亲的眼睛,“步子迈稳点。开始就做早饭和几样拿手的点心、小菜,投入不大。就算失败了,我大不了继续回去摆摊。”
一番话,条理清晰,利弊分明,把父母心中翻腾的忧虑一层层剥开。
仓红英攥紧的手慢慢鬆开了些,看著儿子沉稳坚定的脸,心里那股焦躁莫名平復了不少。
高怀仁沉默地听著,那紧锁的眉头,也悄然舒展了些许。
“真的?”仓红英还是不放心地追问。
“嗯。”高林点头:“你们就放心吧。”
高怀仁长长吐了口气,像是把胸中的浊气都吐了出来。
他看著高林,眼神复杂:“你。。。心里有数就行。我和你妈不懂城里的事,帮不上大忙,就希望你稳稳噹噹的。”
这近乎默许的態度,让高林心头一松。
他立刻趁热打铁,目光转向桌上其他人:
“铺子要开起来,光靠我一个人不行。得靠大傢伙帮忙。”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身上。
“大哥。”
高林看向高井:“田里的活,秋收后能鬆快一阵。铺子里力气活多,搬搬扛扛,採买拉货,得有个靠得住的人盯著。你性子稳,能吃苦,这摊子交给你,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