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与他一起离开,还是留下来?”尖锐至极的问题就这么被摆上台面。
站着的人群传来一片唏嘘,跪着的窸窸窣窣。
有一位蓝衣公子自人群中蓦然站起,一把推开同伴的手,出声道:“学生常无名见过山长。”
“学生愿意与梁山伯同进退。”他眼神坚毅,毫不畏缩,“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之冻毙于风雪。”
“是吗?”山长看向梁山伯,“你的同伴肯为你放弃唾手可得的机会,你难道就不肯为他们退一步吗?”
梁山伯弯腰再拜,抬头回话道:“学生愿做子路,不为子贡。”
“好一个愿做子路,不为子贡!”山长语调平缓,周身的威压却是一阵强过一阵,“这是拿孔夫子堵我呢?”
子路与子贡皆是孔夫子的学生,两人各有一个出名的典故,分别是子路受牛、子贡赎人。
子路受牛是指子路曾在河里救了一个人,那人给子路送了一头牛,子路坦然接受了。
世人嘲讽子路贪财,孔子却夸子路做得对,行善事得善报,这样大家就更愿意做好事了。
子贡赎人则是指春秋时的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见到在外沦落成奴隶的同胞,将人花钱赎回来,就能获得国家的奖励。
子贡赎人后却拒绝领受奖励,孔子知道后认为子贡做错了。今后,鲁国人将不会再花钱赎回同胞了。
因为做了好事,不仅没有回报反而要损害自己利益。
梁山伯自称愿做子路,不为子贡。意思是他不肯放弃入学,山长如果不收他,就是违背孔圣之道。
山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圣人之道,岂是我这个小小山长能违背的。”
闻言,梁山伯眼睛一亮,喜不自禁,“多谢山长!”
常无名重新跪下,跟着众人叩拜,“多谢山长!”
与寒门子弟的兴高采烈不同,士族子弟脸色一个比一个难看。书院超负荷收人,必将损及他们的利益。
山长看着梁山伯,好奇地问道:“你是怎么看出我的身份的?”他身上的衣服就是学院的杂役服,而且他扫地时绝没有趁机偷懒看戏。
梁山伯站起来,看了一旁的祝英台一眼,这是他的功劳。要不是祝英台提醒,他还不知道一个人的衣着装扮有这么多的门道。“山长的鞋子是青云靴。”
青云靴是民间根据官靴仿制的,鞋底比一般的鞋底厚且软,还不易滑。最适合上朝时长时间站立的官员或者是出门远行的人。
出门前,他娘听闻青云靴既舒服又寓意好,便想给他买一双,谁知一问,价钱十万。
梁山伯当然不愿意买这么贵的鞋,不是买不起,而是没必要。
他能拿出黄金十两的束脩,难道还裁不了一身新衣服或者买双新鞋吗?
在他看来,衣服鞋子干净整洁就好。若是因水洗日晒,折了颜色,好好的东西就扔了,实在太过奢靡。
山长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的鞋子,心道,他老人家年纪大了,穿双好鞋,不应该吗?
臭小子,眼太尖了。
山长又问道:“如果我今日不出面,你当如何?”
梁山伯憨厚一笑,坦然道:“别人山伯不知道,但山伯自己肯定会赖在书院门口不走。”
好小子,我出不出面都赖上我了啊!
“最后一个问题,你明知王家的两个仆人听不懂你的话,为何还要与他们多费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