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赴青山什么意思 > 往事(第1页)

往事(第1页)

雨敲琉璃,宫静如潭。

乾清宫内依旧焚着淡淡的檀香,建宁帝正在烛火下写字。掌印太监冯凭陪立在一旁伺候笔墨。

江淮安沉默地走到鎏金香炉前,屈膝跪下:“江某叩见陛下。”

建宁帝头也没抬,只是对着今日写的一副字看了又看,似是颇为不满。良久,他看了一眼随侍的冯凭,蹙眉道:“大伴,你说朕今日写的这副字怎么样?”

“大伴”是建宁帝对冯凭的爱称。冯凭自建宁帝幼年起就负责照料其日常起居与学业教育,颇受信赖,自建宁帝登基后便成了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管理整个司礼监。

冯凭笑道:“万岁的字越发长进了。陆先生看了,必是十分满意。”

建宁帝搁下笔,叹了口气:“朕的字不及先生万分之一。”说罢,他才抬头瞧了一眼跪地的江淮安,漫不经心地问道:“听曹德旺说,你有要事求见朕?”

“回陛下,臣恳请废除廷杖制度。”

此话一出,殿内顿时就沉默了下来。廷杖制度是太祖时期创立的。太祖出身寒微,对士大夫阶层既依赖又猜忌。为了压制文官,树立权威,这才开立了廷杖这一“于朝堂杖责大臣”的惩戒手段。

“放肆!”默然半晌后,建宁帝猛地一拍桌岸:“廷杖是祖宗之法,如何能废?”

江淮安依旧跪得挺直,不卑不亢道:“陛下借由廷杖责罚反对陆首辅留京的大臣,非但不能平息非议,反而可能激增臣子们对陆首辅的怨怼。”

闻言,陪立一旁的冯凭下意识看了一眼这位年轻的千户,却恰好与跪地之人目光交汇。冯凭一怔,而后不动声色地收回了目光,躬低了身子,细声劝道:“万岁息怒。江千户不知深浅,狂悖糊涂,冒犯了万岁。但奴才觉着吧,他后半句话不无道理。毕竟事关陆先生的声誉……”

建宁帝没有料到江淮安会在殿里说出这番话。他暗暗咬了咬牙,正欲发作,却又顾及冯凭在场,最终作罢。他缓了缓神色,佯装发愁地叹道:“朕一向敬重文人,本就不愿得罪那些言官。你也知道,如今变革未就,朝廷不可一日无陆先生。可偏偏那些言官御史非要一个个递上奏疏弹劾先生,朕为了让先生宽心,也只得如此。若不用廷杖,可还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

“回陛下,臣以为此事无需过多干预。所谓君子和而不同,言官们尊儒守礼,反对陆首辅留任也是人之常情。陆首辅心系天下,舍私情护家国,亦值得敬佩。两者不过是立场不同罢了,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守护陛下的江山。”

“既如此,陛下又何须非得为了维护一方而寒了另一方臣子的心呢?”

“所以你的意思是叫朕放任不管对吧?”

少年天子适时开口,话语虽平宁,却隐着些恼怒。

江淮安依旧平心静气,垂目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陛下作为万民之主,胸襟之博大非常人可比拟。陛下英明,定能兼容两方之政见,使其为国所用,济世利民。”

建宁帝望了一眼殿门外的雨帘,不自知地摩挲着拇指上的玉扳指,沉声道:“罢了,今日雨大,朕就不责罚他们了。”

“廷杖是祖宗之法,不可废,”他顿了顿,站起身,低头俯视江淮安:“至于你说的,朕会考虑。你且退下吧。”

“大伴,你也不必在这儿伺候了,替朕送送他吧。”

冯凭撑伞送江淮安至宫门外。临别之际,他隔着雨幕,凝着眼前的年轻男子道:“江千户不愧曾是读书人,今日在大殿上说的那番话实在是妙极了。可咱家尚有一事不明,江千户究竟站在哪一方呢?”

“掌印说笑了。臣只有陛下一个主子,自当誓死效忠陛下。”

冯凭笑笑,忽而走近,朝江淮安露出了一个讳莫如深的微笑,低声道:“咱家替陆首辅谢过你。”

话毕,他便退了一步,将伞递给江淮安,道:“就送到这儿了。外面雨大,千户慢行。”而后便背身离去。

江淮安接过伞柄,一时沉默。

他是刻意当着冯凭的面在殿上说出那番话的。他记得,上辈子,冯凭与陆正是盟友的关系。正因为内阁与司礼监的相互配合,赋税变革才得以顺利开展。冯凭虽为内廷宦官,自小侍奉建宁帝,却更敬重陆正一些。原因也不难理解,毕竟建宁帝即位时也才十岁而已,权力不稳。冯凭为了争取更多的利益,自然会选择与陆正结盟。不过二人的关系,较之盟友,更为亲厚。前世里陆正被清算后,冯凭也被抄家流放。

正因为知道两人的关系,他才有意用此话提醒冯凭,廷杖于陆正不利。然而,他更想点明的是,冯凭与陆正应该提防君心。冯凭是内廷的老人了,应该看得出他话中的深意。只是陆正太过骄傲固执,一向视建宁帝为自己最喜爱的学生,未必……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