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阵容的确定,往后的筹备事项那都是零碎的活了。
乡村场景怎么置?
那是由布景师和执行制片商量的。
服化道怎么做?
那也是由艺术总监和执行制片去聊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伊莎贝拉其实也有眼线的,那是凯瑟琳。
她用‘我姐喜欢艺术,想要学习’为由,把凯瑟琳塞到了执行制片巴纳森的身旁,让她旁听所有的筹备。伊莎贝拉的目的只有一个,虽然《好声音》里的主角是乡村女孩,但你不能把我弄的太土气了,电影里的我可以着装普通,可以住的平凡,但同时,我也必须得美。
因为颜值真的能撬动票房。
老妹的想法凯瑟琳是支持的,于是,在接下任务后,她便和个三好学生一样,天天跟在巴纳森的身后,勤学好问,不管听到什么她都会记下来,接着,晚上……
“伊莎,我跟你说,巴纳森和艺术总监有个想法,那就是在电影的末尾让学画画的姐姐给你准备加油助威的应援t恤,手绘标语的那种。”
“我觉得这个创意挺好的,然后要用那种会掉色的颜料,这样影片的最后,大家拥抱一起时,衣服上的色彩就会弄的大家满身都是,象征着整个家庭重归于好,融为了一体……”
嗯,一到晚上,凯瑟琳便会钻进伊莎贝拉的房间,巴拉巴拉的跟她说起白天的事。
若是非要形容,那场面就是——
码字姬进化~
复~读~姬~
啧,这怎么搞得和网文小说作者不码字了在那水群一样?
咳咳咳,这不重要。
除了勘景置景、设计服化道以外,《好声音》的项目筹备里,还有两个活,是必须得由伊莎贝拉亲自去干的,其中一个活儿名叫选歌。
在《好声音》的故事编排里,一共有三场比赛,需要三首歌。
伊莎贝拉已经拿了一首,那是《theclimb》,所以还要两首。
然后,这两首还不是随便拿的,它是有要求的。
就拿《theclimb》来举例,在哥伦布的设计里,他想让《theclimb》贯穿整部电影,因为在他的眼里,整部电影所要展示的逐梦过程,心灵之旅,那就是普通人朝着梦想不断攀登,因此,《theclimb》就得以主角‘在’创作的方式出现在电影里。
例如,电影前八分钟,他们不是想要展现主角家里的混乱吗?okay,当时,主角就在写歌,并且灵感爆棚,但,所有的一切都随着老妈的火山喷发而消失殆尽。
老妈把烧饭的锅往桌上一砸,房屋一震,画面闪切。
坐在屋里的主角抬起了头,她的思绪被打乱了。
接着,下一次灵感到来的时点可以是一家人决定帮主角圆梦,在离乡的路上,主角心情大好的想要把歌写完,但可惜,她想了没一会儿,争执又出现了。
思绪又断了。
说通俗点,《theclimb》的身影会贯穿整部电影,整首歌的旋律会以断断续续的方式在整部电影里一点点的被拼凑,最后,决赛前夕,家庭矛盾全部解决,歌也诞生了。
然后,主角上场,拿卡。
这么设计的理由很简单,在哥伦布看来,原创,能够体现主角的天分。
在磕绊的成长中进行原创,则能给观众带来最大的震撼。
当坐在影院里的观众发现,银幕上的赫敏·格兰杰在当着他们的面做歌后,他们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要看到最后,而只要最后展现的歌还行,那观众收获的欣喜就会极度的强烈。
因为他们会有一种见证历史,见证成功的感觉。
而当歌曲的现身能够和剧情相结合时……
“伊莎,《好声音》的前两场比赛里,我不建议你使用原创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