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首歌本就有以上两个意思嘛。
“oh——这种假性设计真的很棒——”
“虽然有些取巧,但……很聪明……”
纽约第五大道上的一家影厅里,《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者乔·摩根斯坦笑着点头。
他是一个专职影评人,写了37年的影评了。
他看过无数电影,但像《好声音》这种在25分钟里把一个故事打造成两种颜色,然后用一首歌把事业上的灰和生活中的彩连接起来的电影他还真没见过。
当然,这不是说其他的导演没有这样的功力。
几乎所有的追梦电影说的都是一个人在事业上遭受了失败,但在生活中得到了洗涤,最后扬起十二分的精神重新追梦的,所以事业型loser和生活型loser的概念本来就存在的。
但,和谐,才是当下最难能可贵的东西。
道理大家都懂,故事谁都会写,但用于串联的歌——
很难得。
“所以这首歌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和电影好适配。”
华盛顿。
《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斯蒂芬·亨特一边跟着电影的旋律哼着歌一边向随行的秘书发起了问,而和罗伯特·谢伊的秘书一样,他的秘书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并不重要不是吗?
因为当全场观众都在期待接下来的剧情后,看电影,那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
是的……
随着秘书的摇头,斯蒂芬·亨特也回头打量起了自己所在的影厅。
圣诞节的上午并不是一个好的观影时间,因为冬天的休息日更适合睡觉。
可就算是这样,偌大的影厅里也有着超过四分之一,接近三分之一的上座率。
拖家带口的身影,是赫敏·格兰杰高人气的体现。
而大人小孩都满意的事实……
“太恐怖了。”
洛杉矶。
《新闻周刊》的专栏作家大卫·安森此刻也在看电影。
在刚刚过去的25分钟里,影厅内间歇性的冒出了好几次的欢呼。
这种及时反馈让他很是叹服。
因为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在剧情片的身上看到类似的场景了。
而银幕上的展现,更让他非常好奇。
他想要知道,当《好声音》的开篇拍的如此之好时,后面的剧情,究竟会是什么模样?
当克里斯·哥伦布用绘画的方式将电影里的爸爸角色点亮后……
后续,妈妈、舅舅、姐姐、爷爷的分支剧情又会是如何展开的?
而这个嘛……
在《bewhatyouwannabe》的播放中,《好声音》的剧情也在快速的推进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