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在旁补充:“我还让她在帕子角绣了半片叶子,你看,叶脉都绣出来了,这样显得不单调。”
众人正赏着帕子,宝玉掀帘进来,身上带着股桂花香,手里捧着盆金桂,花枝上缀满了细碎的黄花,香得人头晕。“我寻了半天,才在栊翠庵后墙找到这盆,花瓣上还带着露水呢。”他把花盆放在案上,“闻说你们要酿桂花酒,我特意找了坛上好的米酒,埋在梨花树下三年了,正好派上用场。”
湘云立刻拍手:“太好了!我来洗桂花!”说着就挽起袖子要动手,被黛玉拦住:“傻丫头,桂花得先筛干净,去了花梗才香。”
于是众人分工:湘云负责筛桂花,把花瓣里的细枝挑出来;迎春用清水洗桂花,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花瓣;探春按照方子称量糯米,说“多一钱少一钱都影响味道”;宝玉则搬来埋在树下的酒坛,泥封一打开,醇厚的酒香混着桂花香漫了满室。
黛玉站在案前,指挥着众人把晒好的桂花和糯米分层铺进酒坛,“要像叠被子似的,一层米一层花,这样酿出来才匀。”她拿起勺,往坛里兑了些玉泉山的泉水,“这水甜,能让酒香更润。”
宝玉看着黛玉认真的样子,忽然笑道:“妹妹现在像个酿酒的仙女儿,连兑酒都这么好看。”
湘云在旁接道:“就是!等酒酿成了,先给林姐姐斟满杯!”
忙活到日头偏西,酒坛才封好,贴上红纸,上面写着“中秋桂花酒”。众人看着墙角的酒坛,都盼着中秋快点来。迎春小声说:“到时候……到时候我做桂花酥当下酒菜吧?”
“好啊!”大家齐声应和,暖阁里的笑声像洒了把金豆子,叮当作响。
接下来的几日,园子里飘满了桂花香,连风都带着甜意。湘云迷上了打桂花,拿着竹竿在树下敲,金黄的花瓣落了满身,像穿了件花衣裳,引得小丫头们跟着抢,说是“捡了桂花能换糖吃”。
迎春则跟着厨房的刘嫂子学做桂花酥,和面时总掌握不好力道,刘嫂子就握着她的手教:“要像揉棉絮似的,力道匀了,酥皮才能起层。”迎春学得认真,指甲缝里都沾了面粉,却笑得比谁都甜。
宝玉见大家都为中秋忙活,也凑趣要学做灯笼,找了些竹篾和彩纸,整日在怡红院扎兔子灯,扎出来的兔子歪歪扭扭,耳朵还一长一短,黛玉却说:“这样才好,像刚从窝里钻出来的,透着股憨气。”
这日午后,黛玉正在教迎春画桂花,忽然见平儿匆匆进来,手里拿着张帖子:“姑娘们,老太太说中秋要在大观楼摆宴,还让咱们做些灯谜挂在灯上,猜中了有赏呢!”
湘云一听,扔下手里的桂花枝就往外跑:“我去告诉宝二爷!咱们得做些难的,让他们猜不出来!”
迎春也抬起头,眼里闪着光:“我……我也想做个灯谜,行吗?”
“怎么不行?”黛玉笑着点头,“二姐姐心思细,做的灯谜定有巧思。”
宝玉不知何时跑了进来,手里举着个刚扎好的灯笼,上面糊着湘云写的“花好月圆”,字歪歪扭扭的,却透着股热闹劲儿:“我这灯笼上正好缺个灯谜,二姐姐想好就写在上面!”
众人围坐在桂树下,你一言我一语地想灯谜。湘云先说了个:“小时穿黑衣,大时穿绿袍,水里过日子,岸上来睡觉——打一动物。”大家都说是青蛙,湘云撅着嘴道:“太简单了!换一个!”
迎春想了半天,轻声道:“金灿灿,香喷喷,落在地上像黄金,泡在酒里甜津津——打一花名。”
“是桂花!”众人齐声答道,都夸这谜做得好,既说出了桂花的样子,又点了酿酒的事,迎春的脸笑得像朵绽开的桂花。
探春说的是:“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文具。”是砚台,宝玉抢着答出来,得意地晃着脑袋。
轮到黛玉,她略一思忖:“碾作黄金粉,酿成玉液香,中秋佳节至,万户共举觞——打一物。”
“是桂花酒!”宝玉立刻喊道,指着墙角的酒坛,“咱们刚酿的就是这个!”
众人都笑起来,桂花瓣被风吹得落在肩头,香得人心里发暖。黛玉看着眼前的热闹,忽然想起前世中秋,自己是在病榻上听着远处的笑语,一碗药汤喝下去,连桂花的香都觉得苦。如今坐在桂树下,身边是笑闹的众人,手里还残留着桂花的甜香,才知这寻常日子里的团圆,原是这般珍贵。
转眼就到了中秋,大观楼被灯笼照得像白昼,兔子灯、荷花灯、麒麟灯挂了满楼,每个灯笼上都贴着灯谜,红烛的光透过纱纸,在地上投出晃动的影子。
宴席开在楼上的露台上,能看见天上的圆月,像面银镜挂在深蓝的丝绒上。桌上摆满了菜,桂花鸭、栗子鸡、藕粉桂糖糕,还有刚开封的桂花酒,香得人直咽口水。
贾母坐在上首,看着眼前的姑娘们,笑得眼睛都眯了:“今儿咱们不讲究规矩,谁猜中了灯谜,就喝一杯酒,吃块糕!”
湘云第一个抢着猜,指着盏兔子灯上的谜:“‘耳朵长,尾巴短,爱吃萝卜和青菜’,是兔子!”说着拿起酒杯,咕咚喝了一大口,辣得直吐舌头。
迎春也鼓起勇气,指着盏桂花灯上的谜:“‘黄金屋里藏,秋风送清香’,是桂花!”众人都拍手叫好,贾母笑着让鸳鸯给她夹了块桂花酥:“好孩子,越来越机灵了。”
宝玉盯着黛玉写的那盏灯,想了半天,忽然一拍大腿:“是桂花酒!我就知道是这个!”他拿起酒壶,给黛玉斟了杯酒,“妹妹这谜做得妙,该罚你喝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