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言]《橄榄树》作者:蔡素芬【完结】
内容简介
远方,仿佛伸手可及,
热切心系的青春梦想就在不远处──
他们各自寻找自己的〈橄榄树〉,
她虽没去远方,心情却早已飞远……
16年来的校园生活变化极大,现在的校园网络和手机遍及,学生族群的沟通方式进入e生活型态。生活的型态当然会随时代随科技进展改变,但是,情感与梦想的追求古今相同,小说努力想触动情感的那根弦,让读者心里,有自己的歌,轻轻回荡。
梦想的远方、流浪、橄榄树,藉一曲民歌意象,
同时承载小说人物对远方或理想的盼望与深情……
1980年代中期,几位校园学子缅怀民歌蓬勃发展的校园精神,而感叹校园失去了时代理想,他们在校园里汲取民歌精神遗绪,一首〈橄榄树〉作为他们带着漂浮情感追求理想的象征。而漂浮之产生与上一辈对他们的影响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小说因而铺陈了亲情间微妙的联系。
〈橄榄树〉是知名小说家蔡素芬继长篇小说得奖力作〈盐田儿女〉后的第二部作品,以〈盐田儿女〉的祥浩为主轴,对比两代女性面对感情与命运处境的态度,延续〈盐田儿女〉未竟的人生情怀,但它又超然独立,
细诉了几位年轻人情感与理想的偶合、执着、迷乱与痴妄,开展出小说主角面临不一样的时代女性命运与青春学子筑梦的另一种旅程。
〈橄榄树〉十六周年新版自序
我读大学时,很希望能写点校园的什么,但人在其中,反而感到距离过于亲近,写的反而都是与当时生活无关的作品。但写校园做为心底一个潜伏的愿望,没有忘情。
直到离开校园七八年了,这个潜伏的愿望才在一个契机下得以完成。
一九九四年出版〈盐田儿女〉后,采访的记者跟我说,觉得〈盐田儿女〉还有后续,我说确实有些后续的想法并没有来得及写出,但不影响〈盐田儿女〉的完整。因此后续的部分转化为〈橄榄树〉。为何是转化?当时认为不能复制〈盐田儿女〉的模式写第二部,每部小说都应依它要表达的内容而有形式上的不同。〈橄榄树〉应独立自成一格,因之也借以实现想写校园的愿望。书中年代背景的校园还没有如往后几年的学潮运动发生,往前回溯几年则有民歌运动的产生。若要为学业以外的青年找到理想精神的话,民歌运动便是校园里还具有社会理想色彩的声音,因此便以民歌做为一个切入点,叙述年轻人的梦想与生活。但诱发点却是这样的,在学校活动中心举办的歌唱比赛里,确实有〈橄榄树〉的歌声回肠荡气,与掌声相击,当是当时校园民歌的热情余音。
小说组构人生,常有借位,在现实与虚构间成就目的。十六年前的作品,记录的是写作当时的思考和铺排手法,任何的不足或难以到位之处就当是一个轨迹,一个写作的驿站,在到达今日之前必经的昨日。
有位年轻的读者跟我说,因为看了〈橄榄树〉,他想成为一位作家,往后,他真的实践了他的心愿,出了书。不管是因为〈橄榄树〉的不足促令他想补足他想完成的,或是因为〈橄榄树〉给了他某些感动或启发而发展了自己写作的能力,我以为这都是文字给人的慰藉,看到了一种景观,而想到另一种景观的存在,人们愿意花点心力去到达另一种景观所在之处。
〈橄榄树〉做为〈盐田儿女〉第二代年轻岁月的生活与情感表达,自有其与上一代不同的时代性。我无意将盐田再搬演一遍,让第二代在她的时代里发挥她的想法吧。每个人都会有他的青春年少,一本小说无非努力的找到共鸣的可能。
十六年来的校园生活变化极大,现在的校园网络和手机遍及,学生族群的沟通方式进入e生活型态。生活的型态当然会随时代随科技进展改变,但是,情感与梦想的追求古今相同,小说努力想触动情感的那根弦,让读者心里,有自己的歌,轻轻回荡。
春阳
1
往淡水的平快火车,立在台北火车站的最后一条月台线,素朴的灰蓝车厢透显凄凉的风雨岁月。群立在月台上的乘客蜂拥而上,祥浩随着人群挤上狭窄的车厢门。车厢内,和她一样手提行李,肩挂背包的年轻学生占了大半。坐位是可以调整方向的长形座椅,学生四人对坐,玩纸牌打发车上时间。有些人打盹,有些人沉默望向窗外。
窗外的风光像一部倒述时光的电影画片,从象征文明进步的都市水泥丛林逐渐变换成疏落的乡村景致,风蚀雨淋的痕迹在斑驳的屋舍外墙诉说历史。
火车行进缓慢,站数多,每站都有乘客上下,把车厢挤了通满,除了学生外,尚有担竹篓的生意贩子,也有工人装扮的,有无所事事在车厢里打发时间的,整列火车好似要去一个繁华但老旧的所在。出北投后,车轨逐渐与淡水河并行。这天溽热,河上腾漫着一层灰淡湿热的雾气,河对岸八里也笼罩在彷似热气散发不去的灰洁中,山峦在对岸起伏,棱线渐往下行,隐入出海口。河的这岸,一大片红树林衔接,浓郁的墨绿树林延向苍灰天海,苍穹之下,大地的气魄。河向北流,悠远流阔。火车顺河而上,承载她去一个小镇,一个在生命中未曾料及的小镇,一个沿火车北上之后才在想象中生根的小镇。
淡水镇的火车站小巧独立,内室沿墙设立木椅,乘客从火车下来,群涌入月台回廊,往左向水泥建筑侧面的出口而去。祥浩将车票交给收票员,提着行李站在漆上淡绿油漆的建筑前,比对手中的手绘简圈,寻找学校的方向。公路局的车子在对街壅塞,乘客挤上不同的班车,他们有不同的目的地。路上来往的大小车子使站前狭窄的道路显得忙碌不堪。
站前已热闹非凡,学生社团摆摊位迎接新生,摊位铺着白桌巾,在车站斜遮的阴影下,四边角落随微风飘动,使暑热有点缓解的作用。一位男同学见她生嫩模样,主动走过来告诉她如何上山。她循指示而去,上坡路狭,路旁商店林立,餐厅、书店、相馆、服饰行、小吃摊子,把狭窄的街,推挤得斑斓缤纷。照相馆的玻璃橱窗摆出巨幅女学士照,大都是从这学校毕业,在演艺圈有了名气的女学生,清丽的相貌给商家借以招徕顾客。对大一新生而言,学士照特别有股刺激,在高中拼了三年,岂不为了有朝一日戴上那顶方帽?但祥浩一路上坡一路想着,那相貌原已相当清丽,不需特别的摄影技巧烘托,而且美丽的面貌并不能代表四年读书的内涵,可世人向来是外表的赏心悦目可以得到立即的回馈。像她一路搭火车行来,不也被这倚河小镇远离市区的景象所慑,而减淡了当初犹豫的心情。
由于就读的决定很仓促,早已过了登记学生宿舍的时间,她按学姐的介绍信,沿地址找住宿之地。学校在山岗上,从这条上坡路走来,到了房舍渐稀处接上一道阶梯,抬头仰望,阶梯之上仍是阶梯,中间一道上了红漆的扶手成了视觉唯一的支靠。她一阶阶往上爬,一边数着阶数,爬到中间,遇上了岔路往右边林荫处蜿伸,她无从选择,立在原处,遇一学生,问了问手中地址,确定得再往上爬,她把行李从右肩换到左肩,心里又默数起阶数。在口干舌燥、气喘吁吁之际,她到了顶端,视线触及立在那儿的一座铜像,及铜像正对着的一片辽阔领空,遥遥的河与山,无所遮蔽的视野,她笃定自己爬了一百三十二阶才得见这片空旷的山水,入学的犹豫又已得补偿。
绕过校园,在操场边的一栋公寓停下来。门铃旁一块亚克力牌,写着斗大四个字「男宾止步」。她按铃,上了三楼,房东先生早等在那儿。房东并没有太多的吩咐,给了她房租收据和钥匙,看了看她的行李袋,就算完成租赁契约了。
六个房间割分这层公寓,每间房住两个人,十二个女孩共用这层楼,客厅两张会客椅,一面狭长形的镜子,走廊尽头是两套共用卫浴和长形水槽,盥洗和洗衣就利用这水槽。她租到的房间早已房门洞开。她把行李移到室内,室内的右侧墙上也有一面长方形镜子,足可把人的全身仪态收揽无遗,镜的对面是一组上下铺,镜中正折射出下铺通往上铺的梯影。
下铺铺了花色绚丽的床单与枕头,床底下一只大型行李,门对着一扇窗,窗外是阳台,窗前并排两张书桌,其中一张空荡无物,墙边有一套简单的布橱和书架。祥浩了解那空的书桌和上铺是方才那位房东收了她的钱后,给予她的空间。生活是这样狭窄,小小的容身之处也得付出极高的代价。
磨石地板冰滑,还有刚擦过的水渍痕迹,祥浩把手提包放在空的那张书桌上,突然后面有响声,回头一看,一个娇小的女子拿着一脸盆的衣物,娟秀的镜架顶在小巧挺直的彝翼上,身穿花色短衫短裤,肌肉匀称,皮肤白皙,整个人干净清爽。她用疑问的眼光注视祥浩脸上凝泛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