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老街的画法 > 第98章(第1页)

第98章(第1页)

“小心点,别碰掉颜料。”林漾站在旁边,手里捧着杯热茶,看着二十岁的青年动作娴熟地调整画框角度。这两年念安不仅画技精进,连装裱、修复的手艺都跟着王师傅学了不少,社区美术馆的“老画修复角”成了他新的阵地,常有街坊把压箱底的旧照片、老画拿来让他修补。

念安点头,指尖轻轻拂过画里的雪痕:“林叔叔,你们那时候画这幅画,是不是很冷?”他指着画左下角的细节——江辞的围巾被风吹起一角,林漾的耳尖冻得发红,“颜料都冻得有点结块了,笔触比平时重些。”

江辞从库房出来,抱着一卷新到的宣纸,闻言笑了:“何止冷,那天雪下到膝盖深,我们踩着雪去写生,回来脚都冻麻了。”他把宣纸放在长桌上,“不过看到画里的老槐树裹着雪,像穿了件白棉袄,就觉得值了。”

窗外的老槐树确实裹着层薄雪,王师傅正拿着竹竿敲打枝头的积雪,张阿姨站在馄饨摊前,给排队的顾客递上冒着热气的汤碗,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小小的雾团。这场景和十年前的画里几乎重叠,只是王师傅的背更驼了些,张阿姨的头发又白了些,而他们身边,多了几个帮忙的年轻人——是王师傅的徒弟和张阿姨的孙女。

“沈先生他们说下周来老街过元旦,”念安突然想起什么,手里的改锥顿了顿,“温先生还特意问,老槐树的防护栏要不要加固,他带了新的材料来。”

林漾笑着点头:“他倒是比我们还上心。”自从沈怸和温叙结婚后,每年冬天都会来老街住上几天,说是“沾沾这里的烟火气,给来年的设计攒灵感”。沈怸会带着新画册,和林漾、江辞在画室里聊到深夜;温叙则喜欢蹲在修鞋摊前,看王师傅做鞋,或是跟着念安测量老房子的尺寸,说“要把这些数据存档,万一以后需要修复,能派上用场”。

下午,赵宇扛着台老式相机走进来,镜头上蒙着层薄霜。“快来看我翻出来的宝贝!”他把一个铁皮盒往桌上一放,里面装着满满的胶卷,“十年前拍的,念安那时候还是个小不点,在雪地里追猫,摔得满脸是泥。”

李薇跟在后面,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是给孩子们织的围巾:“他翻箱倒柜找了一上午,说要做本‘老街冬韵’影集,和你们的画凑成一套。”

铁皮盒里的胶卷被一一洗出来,贴满了整整一面墙。有林漾和江辞在雪地里写生的背影,有王师傅给老槐树绑草绳的侧影,有张阿姨在馄饨摊前呵手的瞬间,还有念安穿着臃肿的棉袄,举着支断了头的蜡笔,在雪地上画向日葵的模样。

“这张好,”江辞指着其中一张,照片里的林漾正低头给江辞暖手,两人的脸挨得很近,呼出的白气缠绕在一起,“赵宇,把这张洗大点,我要镶在画框里,挂在卧室。”

赵宇挑眉:“哟,江大画家也会秀恩爱了?”

林漾红了脸,伸手去抢照片,却被江辞按住手。“怕什么,”江辞的指尖在他手背上轻轻划着,冰蓝色的眼睛里盛着笑意,“我们的故事,本来就该被好好记住。”

念安站在照片墙前,看着十年前的画面,突然拿起画笔,在速写本上画了起来。他画的是“照片里的人看照片”——林漾和江辞指着那张暖手的照片笑,赵宇和李薇在整理胶卷,王师傅和张阿姨坐在旁边,对着照片里的自己念叨“那时候还没这么老”,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温柔的光。

“等沈先生他们来了,让他们也看看,”念安的笔尖在纸上跳跃,“告诉他们,老街的故事,都藏在这些照片和画里呢。”

元旦前一天,沈怸和温叙果然来了。他们开着辆越野车,后备箱里塞满了东西:有给王师傅的进口修鞋工具,给张阿姨的智能保温桶,给念安的专业画材,还有温叙特意设计的老槐树防护栏图纸,上面用红笔标注着“防滑、透气、不损伤树皮”。

“今年带了个新朋友来,”沈怸打开车门,从后座抱下来一只橘猫,猫脖子上系着个小小的向日葵铃铛,“在邻市救助站领养的,叫‘老街’,听说你们这里有只常驻的三花,带它来认个亲。”

橘猫怯生生地探出头,正好看到趴在窗台上的三花,立刻“喵”了一声,尾巴翘得老高。念安笑着把它抱起来:“我给它准备了新窝,就在画室的壁炉边,暖和得很。”

温叙则拿出笔记本电脑,给大家看新完成的老街区改造方案:“这是杭州的清河坊,我们保留了原来的青石板路,只把排水系统换了新的,既不影响老味道,又解决了雨季积水的问题。”他翻到下一页,是成都的宽窄巷子,“这里的手艺人太多,我们做了个‘流动展柜’,让他们轮流展示作品,比固定店铺灵活多了。”

林漾看着方案里熟悉的“记忆档案”模式——手艺人的照片、老物件的故事、居民的手绘地图,和老街的做法如出一辙,只是多了些因地制宜的巧思。“越来越成熟了,”他由衷地赞叹,“既守着根,又长着新枝。”

沈怸正在翻看着念安新画的《冬阳下的修鞋摊》,画里的王师傅戴着老花镜,正在给一只旧皮鞋钉掌,阳光落在他的银丝上,像撒了把碎金。“这光影处理比去年进步多了,”他指着画里的细节,“鞋油在阳光下的反光,老鞋楦上的木纹,都画得有呼吸感了。”

念安红着脸挠头:“是温先生教我的,他说观察建筑要注意阴影的层次,画人也一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