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还想要更多。
刘彻笑而不语,只静静地看着她,期待闻棠接下来能说出怎样的言语。
“闻棠生于世间,若不能建功立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
身居高位的君王终于开口:“卿有封侯志乎?”
闻棠起身,行稽首礼,拜头至地曰:“愿为陛下所使。”
“闻卿请起。”刘彻亲自扶起闻棠。
刘彻欣赏那些有能力有野心的人,也愿意提拔他们,将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在大汉,所有臣子的最高目标就是封侯,文臣讲究政绩,武将则以军功封侯,就算是外戚或者和刘彻关系亲近的,想要封侯,那也要在明面上有点能力,能服于人。
……至于栾大的那个乐通侯,纯属刘彻后期年纪大了脑子不清楚发癫封的,没有含金量。
闻棠知道,在古代女人想要封侯,很难。
但却不是没有这个先例。
大汉开国至今,一共封过五位女侯,是女侯数量最多的朝代,下一个就是一千八百年后的忠贞侯秦良玉了。
虽然这五位女侯都是丈夫或儿子死后继承他们的军功封侯的,但至少是以自己为主体,不像后世的诰命夫人,有俸禄,没实权,仅仅是一种荣誉象征。
那就让她闻棠来做汉朝第一个以功绩封侯的女人吧。
而刘彻这边,对于臣子和方士,他有两套不同的考核标准。
想来宫中当方士,这倒是不难,只要你会点什么奇幻仙法,诸如祭灶致福、斗棋相撞,再不济说点神仙故事,显得自己很有文化,就能来未央宫任职。
但臣子就不同了,需要经刘彻问策,证明自己的文采能力,即使通过考核成功任职,在岗位上犯错了也有被罢免或降职的风险。
总而言之,高标准,严要求。
在策问这方面,刘彻可从来不会放水,闻棠听得非常认真,这一长串问题少说也得有千余字,而且还问得文绉绉的,她只能尽量理解题干。
和当年刘彻策问董仲舒时的问题差不多。
无非就是些三皇五帝,王道衰微,君主因何承受天命,灾难变故又为何而发生,怎样整顿政治,使四海之内的百姓受到滋润……
闻棠穿越后临时抱佛脚学了点文章,能答得出来这些策问,但她的答案和那些自小启蒙学习五经的学子们还是有差距的。
如果她将自己的想法如实告诉刘彻,估计刘彻看她就和她看乾隆那些“一片一片又一片”的烂诗差不多。
昧着良心都夸不出口的那种。
但问题不大,她可以文抄公。
“为官者,当思于如何使万民安泰,四境归顺臣服,考虑如何安抚他们……”
这是整顿政治要考虑的前提,答案出自宋代翰林学士王禹偁的《待漏院记》。
“臣闻求木之长者……”
这是中间过程,答案出自于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咦,闻棠突然意识到自己才刚下决心以后不只唐太宗一个人薅,结果现在又把他臣子的疏拿来用了。
最后用韩愈的书来收尾:“当是时,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
这样就成功拼出来一章拼好文了。
她发现,说完之后刘彻看自己的眼神都变了,亮的堪比闪光灯。
“大才,大才,闻卿真乃不世之材也!”
如此优秀的天才,必须得留在长安啊,这世上除了朕,又有谁能驾驭的了闻卿的才华呢?!
十四岁,正是好年华,年轻、蓬勃、富有朝气,关键是……有精力给他干活。
和历史上大部分有野心的皇帝一样,刘彻经常集邮人才来给自己打工,甚至如果人才不来找他,他还会主动去寻人才,譬如卫霍去世后,朝中人才凋零,他就非常急切地发布了《求茂才异等诏》搜罗人才。
除了四处搜罗人才,他也挺喜欢养成人才的。
成功案例包括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
是的,虽然卫青和养成这两个字很不搭边,但是他第一次出征之前可是切切实实当了好几年的建章监,掌管建章营骑,甚至可能上林苑里人手不足的时候他还会兼职训练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