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
刘据认为闻棠会和自己提起那句“戎狄豺狼,不可厌也”并由此展开,他这倒是猜错了,因为闻棠语不惊人死不休,说出一句极其炸裂的话。
她说:“太子殿下,如果大汉舍弃上谷、渔阳二郡,您以为如何呢?”
刘据:……?
他能以为如何,他想都不敢想啊,闻侍中一定是疯了!如果自己去和父皇说出这样的话,估计父皇会立刻废掉自己这个太子之位,并且暴揍自己一顿。
刘据激动道:“孤以为不可!”
闻棠:“可殿下不知,当时侵略邢卫两国的戎人的地盘就在如今的渔阳、上谷二郡。”
不知道为什么,刘据知道这个知识后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自豪。
是的,就是自豪,当初齐桓公没有剿灭的戎狄,如今已经是我们大汉的地盘了,那里不再是披发右衽的戎人,而是接受过礼仪教化,明礼知耻的中原人。
那日后,漠南草原也会变成如今的上谷郡这样吗?
不对!
刘据紧急撤回一个危险想法,这和我学的思想相悖啊!
闻棠:“高祖的故乡沛县,那里之前也是蛮荒之地,是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才得建成了城邦,朔方郡,建造它的时候死了很多人,耗费了很多钱粮,但它以后也会像上谷一样,成为华夏永远的领土。”
小孩子的想法和大人不同,你给他讲之乎者也的大道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他听不懂话。要给他举例子让他把自己带入其中,这样就懂了。
“从前大汉谷粮厚币以遗匈奴,想和他们友善相处,永结昆弟之好,但这是永远也不可能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戎狄残暴,背信弃义?”
“这只是原因之一。”
那他就想不出来了,刘据摇头,匈奴人在他心中有一个很坏很坏的形象,但到底为什么这样坏,他也不知道。
“因为他们饿。”
刘据:?
小刘据产生很多问号。
闻棠将自己第一次朝会时和群儒辩驳的理由告诉刘据,草原冬日物资匮乏,这样就必须来汉朝边境抢夺,都到快要饿死的地步了,谁还管你什么礼义廉耻的,不把俘虏的汉人也一起做成人干嚼吧嚼吧吃了补充体力都算善良的匈奴人了。
这还是第一次有人用这种角度给刘据分析,他感觉很新奇。
“如今匈奴人已经被打到了漠北草原,若不趁机剿灭匈奴,万一日后草原上再出现一个类似冒顿的雄主,岂不是功亏一篑。”
刘据:“冒顿是谁?”
闻棠:……
于是她又给刘据讲了冒顿统一草原的故事,然后继续分析现在打匈奴是一个多么好的时机。
不会再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机了,即使把卫青霍去病时空传送到高祖时期,恐怕也打不出如今这样好的战绩,并非是夸大冒顿的功绩,而是那时候物资实在匮乏,连皇帝都凑不出四匹毛色相同的白马,粮也没有兵器也没有,哪里有机会组建出现在这样战力强大的骑兵军团?
以前没机会,以后那就更不行了。
以后还能上哪找出来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天才名将和刘彻这样雄才果断的皇帝?
上天似乎将这一朝的幸运值拉满了,除了这些,还有搞钱大师桑弘羊、辅助大臣霍光金日磾、外交家张骞、文人两司马,以及……
闻棠也没忘记自己,姑且算是个最强后勤辅助吧。
说完这些,除了正经知识,刘据满脑子都是,我父皇很厉害,我舅舅很厉害,我表兄很厉害……
至于干戈日滋,劳民伤财,是子子孙孙无穷尽般地挨欺负,还是打一把狠的,以后不再挨欺负?
刘据在思考。
他觉得今天自己从闻侍中这里学到了很多,和之前那些生硬的道理不同,这些都需要自己去仔细地琢磨思考。
“我明白了。”不知过了多久,刘据起身,躬身道:“多谢先生教诲,我受益匪浅。”
他受教的结果就是,两日后,刘据在太子太傅石庆这里上课的时候,恰好讲到僖公卷,石卿先是按照惯例带刘据读了一遍,然后讲了一下大概的意思,问他:“太子殿下,对于此篇,您有何想法?”
刘据可太有想法了。
“敢告于先生,读完这一篇后,据以为,齐桓公时的戎狄之地,如今是我们的上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