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珊重生回来后,就一帆风顺,把原身那小可怜都弄上吊了,这么吃了宋念华一回亏,心态调整不过来,再心疼那几百块钱。
她一直对宋念华甩脸子。
许保国和李爱红见她那样儿,越发相信养女的话,心里也愧疚心疼,李爱红干脆请假,带着养女去百华大楼买东西。
“肥皂,毛巾,牙刷。。。。。。这些在农村不好买,妈给你准备着。”李爱红满脸舍不得,“你到了乡下,有什么困难,随时给妈打电话。”
她又背着许保国,给养女塞了一百块钱和两张工业券。
宋念华带着三百多块钱和一大堆票儿,转天坐上了前往黔省的火车。
——
黔省离京市有些远,坐火车需要大半天的功夫。
而这一车皮拉的都是胸带红花的知青,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绝大多数都是学生,最大的二十岁,最小的只有十五、六岁。
宋念华十九了,算是里面年纪大的,她坐在窗边,看着这帮半大孩子的情绪从激昂到恐惧。
开始默默流眼泪,心情也挺复杂的。
这个年代的确是苦了一批人。
“念华,你怎么也下乡了?”
她正想着,突然听见有人喊。
宋念华回头去看,就见喊她的人正是原身的同班同学周萍。
“你不是不愿意下乡吗?”
“谁说的,我家可是很响应国家政策的,我下乡是我爸亲自给我报的名儿。”宋念华笑着,“你从哪听的闲话啊。”
“呃,大伙儿都那么说啊。”周萍讪讪。
“大伙都说就对吗?看人做事,别看怎么说,要看怎么做,我这不是跟你一块儿去建设农村了吗?”宋念华绝不会被扣帽子的。
周萍也觉得误会了,挺不好意思的,“你爸是厂长,我还以为他会把你留下呢。”
“干部家庭,更要起带头作用。”宋念华握拳。
周萍被噎的沉默,好半天才又出声,“我也知道响应政策是应该的,可是我还是害怕,我妈说了,这些年知青回城越来越难,去了农村就要一辈子扎根在那里。”
“农村的条件很艰苦,连大米白面都吃不上,一年到头也没有肉。。。。。。”
周围的小知青们听见,都脸色发白,本来几个掉眼泪的,哭的更大声了。
宋念华很理解她们的害怕,也不愿意气氛这样颓废,她扬声道:“周萍同志,话不能这么说啊,咱们还没到乡下呢,难道要被自己的想象吓退吗?”
“更何况,就是因为农村艰苦,才要我们这些知识青年下乡去啊,没大米白面就没有嘛,咱们在家里也不能天天吃白面馒头,农村有房有地,怎么都不会饿肚子的。”
“总能吃饱。”
“这么想想,心情是不是好点?”
城里日子买什么都要票,每月的商品粮是有限的,火车里的这些知青们,也不是个个都能吃饱。
“同志,你说的很有道理,过日子总要往好处看的。”
有人抹掉眼泪,握拳赞同。
宋念华高声,“对嘛,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是咱们学生最宝贵的优点,不能舍弃,无论什么情况,咱们都要保持积极向上,不会被任何困难打倒的精神!”
“念华说的好。”周萍激动的高声。
周围的气氛一下子乐观起来,有知青带头给她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