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李天华那超越时代的眼光,是何等的精准。
郑娟拿著那笔“启动资金”,按照李天华的指点,很快便找到了一个手艺精湛的老木匠。
当老木匠看到图纸上那些闻所未闻、却又精巧实用的家具样式时,惊为天人,当即拍板,愿意合作。
第一批样品——十个小巧的摺叠板凳和五个雕茶几,很快便做了出来。
成品的效果,比图纸上画的还要好。
郑娟甚至没来得及去推销。
消息,就已经不脛而走。
不知是谁,將“光字片有人在做京城最新潮的干部家具”这个消息,传了出去。
很快,一些在政府部门、或者大工厂里当干部的家庭主妇,便闻讯找上了门。
当她们看到那些款式新颖、做工精致,比国营家具厂里的老古董不知时髦多少倍的家具时,眼睛都直了。
几乎没怎么犹豫,第一批货,便被抢购一空。
而且,是供不应求!
订单,如同雪片般飞来。
郑娟的小作坊,一下子就火了。
她从一个无依无靠、靠人接济的苦命女人,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郑老板”。虽然她依旧住在破败的小屋里,但整个人的精气神,已经截然不同。她的脸上,有了自信的笑容,腰杆,也挺得笔直。
而这一切的缔造者——李天华,在光字片的名声,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京城来的能人!”
“有本事、有眼光、心眼还好!”
“跟著天华,没错!”
街坊邻里们,提起李天华,无不竖起大拇指。
李天华对此,只是一笑置之。
他依旧过著自己悠閒的知青生活,每天看看报,偶尔去周秉昆的酱油厂转转,指点一下江山。
这天,他又签到了一个新玩意儿。
【叮!新的一天已到来,是否签到?】
【恭喜宿主获得:一台“海鸥”牌照相机(附赠十卷胶捲)!】
在1969年,照相机,绝对是比自行车还要稀罕的金贵物件。
李天华拿著这台崭新的照相机,来到了光字片的土路上。
一群穿著破旧袄、脸上掛著鼻涕泡的孩子,正追逐打闹著。
“都过来,排好队,哥给你们照张相。”李天华笑著招呼道。
孩子们好奇地围了上来,看著他手里那个能“把人收进去”的铁疙瘩,又兴奋,又害怕。
在李天华的组织下,孩子们排成一排,露出了他们最纯真、最灿烂的笑容。
“咔嚓!”
伴隨著一声清脆的快门声,这一刻,被永远地定格。
李天华承诺,等照片洗出来,会人手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