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傅,您这台工具机,用了多少年了?”姚爱国开口问道。
刘福贵停下手里的活,关掉工具机,拿抹布擦了擦手上的油。
他抬眼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年轻得有些过分的“总工”,语气平淡地说道:“从我进厂,就在跟它打交道了,快二十年了吧。”
“二十年了啊,不容易。”姚爱国点了点头,“我刚才看您操作,发现一个问题。这台工具机的刀架刚性,好像有点不够,切削深度稍微大一点,就容易產生颤刀。”
刘福贵眉头一挑。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这年轻人,眼光挺毒啊。
“姚总工说的是。”刘福贵承认道,“老毛病了,不光是这台,车间里这些老伙计,都有这毛病。没法子,底子就那样,我们都习惯了,全靠手上功夫找补。”
他的话里,带著一丝老师傅特有的自矜。
意思是,设备不行,但我们技术行。
“我有个想法,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姚爱国说道。
“哦?”刘福贵来了点兴趣,“什么想法?”
周围的工人们也都竖起了耳朵,纷纷凑了过来。
姚爱国从李卫东手里拿过纸笔,迅速在上面画了一个草图。
“我们可以对刀架进行改造。”他指著图纸解释道,“把原来这个方形的刀架,改成这种燕尾槽结构的,增加接触面。同时,把锁紧螺丝从一个,增加到三个,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稳定结构。这样一来,刀架的锁紧力和抗震性,都会大大提高。”
李卫东看著图纸,眼睛一亮。
这个设计,简单,巧妙,而且非常实用!
“姚总工,这个办法好啊!理论上完全可行!”他有些激动地说道。
然而,刘福贵却摇了摇头。
他看都没看图纸,就直接说道:“姚总工,您是搞理论的,可能不太清楚咱们一线的情况。”
“您这个想法,听起来是不错。但改起来,太麻烦了!要重新铸造,还要精加工,费时费力。咱们厂现在生產任务这么紧,哪有那个功夫去搞这些里胡哨的东西?”
“再说了,就算改好了,能有多大用?该是老牛还是老牛,还能拉出跑车的速度来?”
他的话,引起了周围不少老师傅的共鸣。
“是啊,刘师傅说得对,瞎折腾啥呀。”
“这工具机用了二十年了,不都这么过来了吗?”
“年轻人,就是喜欢搞些新样,不切实际。”
一时间,质疑声四起。
这些老师傅,都是厂里的技术骨干,平时在车间里说一不二,早就习惯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
现在突然来了个毛头小子,要对他们用了半辈子的“老伙计”动刀子,他们心里本能地就有些牴触。
王援朝厂长一看这架势,顿时有些著急。
他知道,这第一炮要是打不响,姚总工后面的工作就不好开展了。
他刚想开口说几句,却被姚爱国用眼神制止了。
姚爱国脸上没有丝毫的恼怒,反而笑了笑。
他知道,跟这些犟脾气的老师傅讲大道理是没用的。
必须拿出真本事,让他们眼见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