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魔尊老祖在七零 > 4050(第9页)

4050(第9页)

陈茵也道:“收下吧,不然托付的怕不会安心。”

***

陈书记又连夜带着两人去趟牛棚。

所谓牛棚其实也不是真的牛圈,牛马等牲畜在大队可金贵着呢,送来下放的人实际上被安置在牛圈旁边的几间透风的茅草屋里。

陈茵早跟燕九如讲过这些人的来历。

这里有一对夫妻带着两个孩子,男人是数学家,妻子出身书香门第,被下放后,一家人不离不弃,死活要在一起。上面也有人保他,便下放到红星公社,这些读书人基本没啥劳动力,各大队都不爱要,陈书记就接收了;

还有一对留洋回国效力的教授夫妻,这背景,可想而知了,也辗转被安排到这里;

剩下两个是曾经战功赫赫的老革命,还有一个没跑路的大资本家,都是陈书记主动要来的。

老革命不用说了,也是陈书记曾经队伍里的师长政委,他是必须要保护的。

革命胜利后,队伍里活下来的人很多人进了城,当了官,只有他思虑再三回到了乡下老家,当个村里的书记。

当年不少人还笑话他是当了个最小的官。

现在看,这最小的官却是最有用的官,上面多少人辗转托付他,保住一些人的命。

另外一个人是非常有名气的大资本家。

不说县市里,连省城的好些产业和店铺、宅子都是他家的,胜利后他捐了不少产业给国家,但还是落得如此地步。

***

这个人跟陈书记自然也是有些渊源的。

他当年参加革命的时候,革命队伍经常面临经费短缺,战士和干部都是吃野菜,穿的衣裳鞋子都破烂不堪,更别提被老蒋和鬼子追着围剿时候,日子十分艰难。

陈书记年少时给这个大资本家当过几年书童,知道他人不错,不然他也没机会认字。革命遇到难处时,他硬着头皮悄悄求上门借过几次大洋,少则一两百,多则两三千。

当时队伍上也是打了借条,盖了章的。

这些大洋说是借的,其实直到革命胜利也没还过一块大洋。

这样的人都要被整被斗,陈书记作为出面借钱的人,第一个就不答应了。

别看他平时不爱争抢也不咋吱声,但毕竟是战场上行活下来的人,触及底线也是要爆发的。

他带着枪,风尘仆仆亲自去市革委会要人。

不给是吧?

跟他耍横是吧?

他一个光脚的,还能怕穿鞋的?

据知情人说,陈书记一把揪着革委会的头头拖到市政府门前的广场上,当着众多围观看热闹的人,扒开衣裳,露出十几处伤疤。

他一手一支王八盒子,朝着对方头上方‘啪、啪’就是两枪,然后道:“老子穷得叮当响才去打鬼子闹革命,跟老子耍横?!儿子,老子哪个都不怕!

鬼子要打,人也要做!咱革命人一口唾沫一个钉!

咋滴?革命胜利了,鬼子打跑了,翻脸不认人了?!这些欠条大部分是老子经手借的,一共三万七千八百五十块大洋!

来,现在谁连本带利把这钱给还上,老子二话不说就走人!

不然的话,谁批他斗他,先跟老子比划比划对决吧!”

革委会的那群人哪儿敢跟枪林弹雨出来的人对决枪法啊。

而且,里面也有几个正经人,最最关键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人家已经回乡下种地去了,你还能把人咋样?

最后只得妥协,让他把人领去乡下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反正乡下的日子也艰苦。

***

陈书记这辈子最大的爆发就是这一次把昔日的‘债主’保了下来安置到自己村里。

这几年在大队虽然也清苦些,但足够安稳。

他们大队也基本不搞批斗,顶多隔三差五去大队部搞政治学习,大伙儿读报纸,拿旧报纸写读后感,就当练字了。

大队部烧炉子,又暖又亮堂,比呆在茅草屋舒服多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