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想不到,自己被某个撰写《汉武故事》的无名氏编排了一个“彘儿”的小名。
李世民与诸朝臣刚刚欣喜了一秒钟,某位擅长泼冷水的人就来了:“陛下何故自得?哭昭陵成为一种传统难道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吗?臣子百姓有如此多的冤情未申,可见您的后代有多么昏聩了,恐怕不亚于宋明这两位君主吧。”
魏徵的目光并没有看向太子,但李承乾却感觉如芒在背。
李世民也肃然,他想象不到后世其他朝代的大臣也会来哭前朝皇帝的陵墓,便以为都是本朝的君主无德。
他虽不认为这是太子之过,但面对刚正不阿的谏臣,还是给出了自己的态度:“听闻太子太师李纲脚疾愈发严重,恐力有不逮之处,朕欲搜访贤德,以辅储宫,规劝太子。”
这一举,相较于历史上,早了整整十一年。
而宋朝,就连赵光义也不敢再多话,皇帝目光如刀,割在赵德昭身上。
长兄早夭,作为次子的他是最有可能登上那个位置的人。
但赵匡胤知道,这个儿子看似喜怒不形于色,实则胆小如鼠,难当大任。
昏君的苗头难道在这时已经初现端倪了吗?
赵光义暗自撇嘴,肯定是因为二哥没遵守和母后的约定,若是自己上位,肯定不会有这样的后代。
真是丢脸丢到全天下人面前了。
明朝,朱元璋一个劲地冷笑。
朱棣纵然委屈,但也不敢为自己争辩。
和赵构一个等级的昏君,这是老朱家根本想象不到的存在。
“南宋赵构令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是。。。。。。”
“是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是含恨而卒的宗泽老将军临终前仍然高呼的‘过河!过河!过河!’”
“是被冤屈致死的岳飞供状上的八字绝笔‘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是无数汉人的血泪。。。。。。”
明月这一手侧面烘托,听上去很燃。
实际上是因为,她还真不太了解赵构,连他的谥号都记不住。
记得最清楚反而是“完颜构”这个名字,但这是正经答题,就没敢真说出口。
明月对赵构的记忆就停留在他是一个很怂特别怂非常怂的南宋开国皇帝上。
但九年义务教育还真没白学,她还能想起来一些语文知识:
著名婉约派诗人李清照写出那句绝对豪放派的五言绝句,是因为她快马加鞭追赶南逃天子竟然没追上;更不用提“三呼过河”、“精忠报国”的成语典故;还有至今仍跪在岳王庙前的秦桧和那句流传千古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总而言之,惨惨的南宋人,足够体现“赵构实际上是完颜构”这件事了。
秦朝,嬴政勤于政事,对文学之事虽有所涉猎,但终归不算热衷。
但听了李清照的诗,他只觉豪气冲天,连带着对对诗经和楚辞都大有改观。
就是不知诗中这位项羽,又是何等英雄豪杰,功败垂成,可怜可叹。
但文才终归不是一位帝王最重要的才能。
听到最后一句“汉人”,他体内政治家的特质才立刻发挥了作用:
不是秦人,也不是周人,而是汉人。
周朝八百年,假设秦朝也是八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