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深知,但凡天幕说出他做过的任何一处不利于太子之举,就算有大哥和母亲的求情,就算他年仅二十尚无子嗣,这条小命也是难保。
身后诸位朝臣的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他,朱棣如芒在背。
少年时他也曾在心中忿忿不平,只要大哥在的场合,他们这些弟弟永远只能当陪衬。
如今自己真成了主角,反倒是在这种命悬一线之时了。
大多数人都依据明女郎的只言片语,对照现实情况猜测出了相似的事件经过:
太子因故早薨,陛下驾崩后,皇太孙朱雄英即位,是为仁宗。
主少国疑,秦王、晋王德薄才浅,燕王朱棣应该是效仿了魏武帝之举。
这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朱元璋是父亲,朱标是大哥,朝中这些开国功臣们都是看着皇子们长大的长辈,他们都深知朱棣的性情,也敢为他如今的心性打包票。
但没有人能为许多年后的朱棣打包票,连朱棣自己也不敢保证。
魏武帝也曾是大汉忠臣,后来还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人是会变的。
朱元璋洞若观火。
前面的逻辑解释通了,但其间还有种种疑点。
若是直接传位于雄英那孩子,自己一定不会毫无准备。
冯胜已经老了,军中接替他的是蓝玉,为防外戚专权,有徐达之子允恭与之两相角力,一个是舅公,一个是老师,不至于让这孩子偏听偏信某一人。
宗室虽然只有老四一人可堪一用,但文忠也是自己人,若是自己临终托孤,他肯定不会选择独善其身。
这四方相互制衡,就算允恭因为燕王妃是他姊妹的缘故有些摇摆,也还有蓝玉和文忠,怎么会到天幕所说的这种地步?
至于那些文臣。。。。。。真是打起来,大多数都是添乱的份。
想到这,朱元璋眼中锋芒毕露:
是了,雄英谥号仁宗,可见是信了那些文臣的鬼话,得了个美谥,失了天下。
若真是这样,朱元璋颇为气急败坏地看了朱标一眼,一时间竟有些老泪纵横:“你这个孽障,怎么忍心让你的老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
朱标一时间泪也下来了,膝行上前,俯在朱元璋的脚边:“儿子不孝,儿子不孝啊!”
这边父子俩哭得火热,那边的朱棣却有些麻木了。
他有些破罐破摔地想道:
若是自己真死了,想必爹也不会允许王妃改嫁,徐氏有高炽那孩子,倒也不会青灯古佛地度过一生。
希望历史上的他犯下的过错,不要累及无辜的徐家。
“原因说起来简单,但朱标的去世,后续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个问题当然不可能一句话就回答完,明月不慌不忙地继续说道,“这件事彻底改写了明朝历史的走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朝所有皇帝对宗室、藩王的态度,甚至为明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众朝臣庆幸着她没有像回答“江河”那个问题时一样一笔带过,只要肯细说原因,也许就能避免太子的早亡。
同时,天幕之下的五位皇帝都有些恍然:之前明女郎曾经说过,明朝把宗室当猪养,因此被拖垮了财政,想来这就是前因了。
明月拿出一副要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讲起的气势:“大家都知道,明朝初期朱元璋定都南京,但这对老朱而言,其实是无奈之举。”
朱元璋这时候也不介意称呼的问题了,一心希望她能够快点讲到重点,但明月依旧慢悠悠地说着话,开始了讲古:“朱元璋的姥爷,是崖山海战的幸存者。”
“也许有人不知道这场战役,但一定背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如果忘记了这首诗也没关系,但一定还记得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和崖山海战写于同一年,南宋名将文天祥被俘,宋朝已是强弩之末,但面对元军的劝降,文天祥誓死不屈,写下了这样不朽的诗篇。”明月也颇为感慨,语文这门学科,真是极具滞后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