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签到系统在诸朝直播[天幕 > 19东阳马生青史留名(第2页)

19东阳马生青史留名(第2页)

“再加上他生逢乱世,了解民生多艰,这点上面,也比之后要说的胤礽要强。”

明月一口气说完了这一长段,上学时总遇见这种纵向对比的题目,如今也算是用上了。

朱标这块基本上算是说完了,明月短暂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再来补充几件关于朱标的轶事吧。”

“其实不太关注历史的同学们,可能都不知道朱标这个人,毕竟历史课也不会单独讲到他。”虽然已经不是学生,但明月还是习惯性地用了“同学”这个称呼,“不认识朱标没关系,但你一定记得他的老师——宋濂。”

“没错,就是那个写出《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那个小时候抄书手被冻坏、长大了求学脚被冻伤、被老师训斥唯唯诺诺、室友很有钱也不羡慕的宋濂。”明月露出了一丝笑意,不知道现在的学生,还学不学这篇赠序,反正自己上学的时候,是要求熟读并背诵前两段的,“现在想想也真奇妙啊,勤奋好学的宋濂艰苦奋斗了半辈子,终于当上了天潢贵胃的老师。”

“但几百年后的今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朱标并不被大众所熟知,反倒是宋濂,只要不是九漏鱼,应该都记得这位用心提携晚辈的长者吧。”文字的力量真是强大啊,明月顺势开了一个玩笑,“说不定,记得‘东阳马生’的人,都比知道朱标的人呢。”

明朝,已经告老还乡的宋濂哭笑不得。

这个明女郎还真是率性,刚骂完陛下,又来夸他,还用马生和太子殿下相比较,真是不知道该说她什么好。

好在太子殿下一向仁德,应该不会迁怒于马生,陛下虽然有时候小心眼了一些,但也不至于为难他这个知情识趣的老头。

如他所料,朝堂之上,朱元璋转怒为喜,对以文名留青史的宋濂赞不绝口,在老朱的默许之下,朱标也和蔼地关心了一下东阳马生——马君则的现状,君臣相得,其乐融融。

要是明月知道了朱元璋的举动,肯定会无语地吐槽道:不愧是你,抠搜老朱,成天就知道口头表扬,也不愿意来点实际的。

但明朝的大臣们显然习惯了朱元璋的行径,连丞相胡惟庸都认为,这已经是对宋濂极大的褒奖了。

胡惟庸虽然日益膨胀,但当着朱元璋的面还是不敢造次,只得低着头暗自欣喜,与共荣焉:

宋濂虽已告老还乡,但他的孙子宋慎与自己颇为亲厚,这份遗泽定是要落到那小子头上了。

正想着美事,却从明女郎口中听到了噩耗。

“我要说的这件轶事,就和宋濂有关系。”明月煞有介事地点了点头,“宋濂的孙子牵扯到了胡惟庸之案中,可怜的宋濂,一把年纪了还要被砍头,好在有马皇后和朱标求情,免于一死,但宋家的其他人可就没这么好命了,宋濂虽然侥幸保命,却还是在不久后因病而逝了。”

什么案?

胡惟庸顾不得殿前失仪,猛地抬起头,看向天幕:

胡惟庸之案?

连宋濂都要被砍头的胡惟庸之案?

这位党羽众多的百官之首眼前一黑,脑子里闪回过无数他担任丞相之后骄横肆意、独断专行的记忆。

在一片沉寂之中,胡惟庸迅速滑跪了。

朱元璋看着跪伏在地、涕泗横流、忏悔有罪的胡惟庸,冷嗤出声:

算这家伙走运,若是没有天幕,待他布置周全,必能一击毙命,将其势力连根拔起。

不过,现在这个时间点,也不算太过被动。

原本的计划因为胡惟庸并未犯下谋反大罪而稍有变动,但本质上并不存在什么不同。

丞相制度伴随着一道道旨意轰然倒塌,胡惟庸依旧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

奴仆开始为宋濂更衣,预备车马,入宫请罪。

今岁节庆,他已经进京觐见了陛下,那时的自己和陛下估计都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要再次相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