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岁时料理 > 初四篇 接灶君(第3页)

初四篇 接灶君(第3页)

姜糖赶紧阻拦,那老仆也跪地,用头撞得地面砰砰响:“仙使开恩!灶王爷开恩!大人不要再执迷不悟了……”

混乱中,功德簿上升起青烟,浮现出灶君虚影。灶君此时不复醉酒形象,声亮如洪钟:“赵澄!可还记得‘愿为灶火’四字吗?”

阿赤松开了手,赵澄踉跄倒退。当年他初入仕途时,也曾在父母熬糖的灶台前发过宏愿:“愿为灶火暖黎庶,不教寒士食糟糠。”

赵澄瘫坐在地,或是被灶君的话语惊醒,亦或是回想起了来时路。他突然面色通红,手用力指向西厢房:“本官亦曾行善!”

老仆顾不上自己的头破血流,赶紧去西厢房翻出了他家大人多年前曾经为家乡治水、修桥一座的公文记录。

灶君思量片刻,将善行与恶行相互抵消后,判词变为罚米千石,即日施赈。

当夜,赵家粮仓洞开,数十口大粥锅支在长安城春明门外,那里难民搭满了简陋的窝棚,延绵数里。

家丁和仆役们维持着秩序,为排成长龙的难民分发稀粥。

而城门守军则紧张地监视着局面,严防难民冲入城内。

姜糖混迹在赵府家眷里,蹲锅前添柴时,见那老仆正偷偷将一罐饴糖混入粥锅。

老仆见被发现,局促地搓手,呐呐道:“让仙使见笑了,这饴糖是赵家的祖传手艺。灶君嗜甜,求他老人家莫再熄灶火了。”

老仆虽愚,却是忠仆。姜糖没有去纠正他。

“灶君的功德薄到底什么标准?被赵澄间接害死的士兵和灾民呢?就这么放过了,岂不是便宜了他?”回去的路上,阿赤不忿的说。

“灶君放过了他,但是皇帝不会。”姜糖笃定地开口。

赵澄活不过这个月底了。

是的,赵澄虽然是个无名之辈,但他这件官司,却掀开了安史之乱初期长安一桩非常著名的贪腐案。

《资治通鉴》记载,安禄山造反,玄宗关心军粮运输问题,派宦官边令诚做督粮使。有人举报“太仓的官员和胥吏贪污军粮,数目巨大”。

新任京兆尹崔光远上台后,在边令诚的支持下调查此事,经审讯,涉事人等全部认罪,被玄宗下令诛杀。

回食肆时,瑶掌柜和李渔正在灶台前摆弄一只琉璃瓮。

“灶君送你的谢礼。”瑶掌柜笑道。

李渔忽然皱眉:“咦?这瓮是灶君从赵家顺来的吗?里头好像还有股子饴糖味。”

阿赤整颗脑袋埋进瓮中,深吸了一口气,含糊道:“管他呢!好甜!”

“所以灶君老爷子绕这么大圈子,”姜糖想了想,“就是为了让我去揭发赵澄?所以我这新工作……不会就是帮神仙大佬跑腿吃瓜吧?”

瑶掌柜见姜糖想岔,便解释道:灶君有着记录人间善恶的职责,逢年便会上天言事。

他那功德簿上的记载,桩桩件件都是过了天君明路的。灶君让姜糖替他去了结此桩,实则是在赠送功德。

此等功德对新生司历乃大补,可遇而不可求。

可是姜糖觉得,灶君送的哪里是功德,分明是一个烤红薯,烫手又舍不得扔。

她总觉得自己这司历之职,最多不过是岁时秩序里一颗小小的铆钉。直至亲眼所见,这一灶一火背后牵扯出了万民饥寒。自己真的可以吗?

后厨传来瑶掌柜的吆喝:“小阿姜!来磨胡椒——今晚做胡椒烤肉,庆祝你首次成功出外勤!”

姜糖瞬间笑开:“来啦!”

至于“万民冷暖”的问题,等她先填饱肚子再思考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