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失忆就是死亡 > 第 9 章(第1页)

第 9 章(第1页)

曾明小时候立志要成为匡扶正义的大记者,大学时觉得能进报社就很不错,找实习觉得能学到东西就行,毕业后只要给钱什么都干。

受不了试用期两千块钱的工资,他辞职了。追踪事件后续,在他看来完全就是吃力不讨好的项目。

当下每天发生那么多事,除非是当事人,谁会关心十几年前的事?哪怕是名人也吸引不了太多关注。

更何况工资很低,他果断跳槽,做他以前很不屑的狗仔。虽说主要是拍娱乐明星,但他不挑,只要看到有点关注度的他都拍。

一个月下来赚的是他之前3个月工资的几倍,就是不太稳定而危险,他考虑找个兼职,这样快速赚钱,能早点攒够钱退休。

找了好久,居然找到之前报社发布的兼职,工资和他试用期时的一样,还不用坐班?!

曾明骂骂咧咧地接下了,抛开工资和前景,他挺喜欢这个工作的。

各种各样的新闻都有,有的当事人活得好好的;有的当事人报道没多久就死了;有的十几年来一直坚持发声维护权益。

他记忆力很好,看过的报道基本都能记住,印象最深的一篇是:

「3岁女童坠海,意外还是人为?」

完全戳中他推理爱好者、阴谋论者的心。

看标注,这条报道当年被很多人喷是在吃人血馒头。

因为孩子父母要身份有身份、要地位有地位、要钱有钱,并且孩子身体健康。总之没有任何理由害死自己的孩子。

曾明却很认可这个报道提出的质疑,根据他多年看小说的经验,他猜测是女孩的父母做的。

至于证据,他没有,他又不是警察,不需要证据。

曾明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写明自己认为这个报道值得追踪后续。比如,事件后父母关系怎么样,有没有新的孩子……

报社驳回,两个当事人一个有点粉丝一个有钱,惹不起。

被驳回后,曾明却更加感兴趣了,尤其是搜索后发现陈仰曾经写过悬疑小说,更可疑了,悬疑作家变成笔下的凶手什么的小说他看多了。

他找了有关这件事的更多报道,那时大多是纸媒,好在他本身是业内人士,虽然废了一番功夫但还是找到了很多。还从二手网站买了陈仰的那本悬疑小说,一有时间就看陈仰的访谈,同时也搜集林裕的信息。

看得多了,他几乎成了陈仰的黑粉,严重怀疑陈仰才是那个隐藏的凶手。

因此,在于舒云提到陈仰时,他瞬间精神了,在给出建议时,兴致勃勃地分享他的推测。

“嫉妒啊,就是纯粹的嫉妒!”曾明模仿话剧演员的动作和语气,总结到。

动作很是浮夸,但作为观众的姜月没有被他的滑稽表演逗笑。

她脑海里反复回放着曾明所说的话。

曾明不认识陈仰,不认识林裕也不知道坐在他面前的就是他所说的受害者——林月。

因此他的猜测虽然非常大胆,但是完全客观的。

他的猜测也为姜月寻找陈仰的动机提供了新的方向。

姜月很多对于普通家庭的理解,基本基于电视剧。即使,有人和她表示电视剧太夸张了,但姜月认为剧本来源于现实,电视剧就是现实的投射。

电视剧中,丈夫和妻子的两大矛盾来源:

1。婆婆

2。第三者

第一点直接可以排除,林裕没有婆婆,陈仰妈妈在他大学时因二胎难产去世,林裕甚至没见过他妈妈,完全没有婆媳矛盾。

第二点则是姜月选择的调查方向,她推测陈仰因为出轨和林裕发生争吵,但林裕拒绝离婚,于是偏激地想要报复林裕,杀了姜月,这个林裕失而复得的孩子,让她再次体会十几年前绝望的心情。

在书店的发现证实了姜月的推测确实有点可能,但没等她得到更多信息,林裕的态度直接推翻了她的推测。

林裕并不执着于和陈仰的婚姻、对陈仰是否忠诚于婚姻也不在意,尤其是姜月回归,两人多次交流后。某种程度上,姜月取代了陈仰的身份,林裕不需要通过陈仰作为她和父母和女儿的纽带。

张阿姨的话,让姜月对林裕和陈仰的关系有了更多思考。

对于林裕来说,短时间内失去了生她的人和她生的人,甚至可能是她自己造成的。她遭受巨大打击,但她并不是个很脆弱的人,没有完全被打败放弃自己。

她把陈仰当做安慰剂,陈仰指责林裕害死自己的孩子,刺激了她,但是陈仰的话也是她常常质问自己的话,于是陈仰的指责某种程度上反而让她能将内心的愧疚通过愤怒释放出。

姜月让自己把林裕当成不认识的普通人去代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