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的毕业设计,”苏雯注意到他的目光,“主题是‘束缚与自由’,有点老套,但我喜欢。”
林炽走近细看,作品巧妙地运用结构和面料表现挣脱束缚的瞬间,技术虽然稚嫩,但理念很有力量。
“这里可以加一个不对称设计,”他脱口而出,“增强动感。”
苏雯眼睛一亮:“你说得对!我怎么没想到!”
从那一天起,林炽开始定期参加艺术社活动。他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的经历和水平,只以“有兴趣的新手”身份出现,但偶尔的建议和见解总让其他人惊叹。
“你绝对不只是‘有点兴趣’,”一次活动后,苏雯直言,“你比我们美院附中的交换生还专业。”
林炽含糊其辞:“只是看过一些书和视频。”
苏雯没有追问,但眼神中多了几分探究。
随着时间推移,林炽在新学校渐渐有了自己的位置。他仍然安静低调,但不再是完全隐形的人。有同学会请教他美术作业,有老师会称赞他的创意,艺术社成了他小小的避风港。
然而,每当深夜,他依然会拿出那部加密手机,期待着一个永远不会来的消息。齐司礼就像投入湖心的石子,消失不见,却让涟漪持续扩散。
一个月后的周末,林炽在市中心图书馆查资料时,偶然看到一本设计杂志封面人物的专访——齐氏集团新任创意总监,齐司礼。
封面上的齐司礼穿着剪裁完美的深色西装,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表情冷静专业,完全看不出只是个高中生。那双灰眼睛直视镜头,却像隔着千山万水。
林炽的手指颤抖着翻开杂志,专访内容大多是行业展望和齐氏的新战略,但有一段话吸引了他的注意:
「问:作为业界最年轻的创意总监,您认为什么是好设计?答:好设计应当超越视觉美感,传递情感与理念。最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源于真实的体验与感悟,而非纯然的技术炫耀。我最近特别欣赏一件名为《无声的回响》的作品,它证明了即使是最简单的概念,当源自内心深处时,也能产生最强大的共鸣。」
林炽的心跳加速。这是齐司礼在公开场合提到他的作品!虽然没点名,但知情者一定能看懂。
他买下那本杂志,回家后反复阅读那段话,仿佛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更多信息。齐司礼在告诉他:我看到了,我记得,我为你骄傲。
那天晚上,林炽创作灵感迸发,以“回音”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草图。他用老人给的“夜影”面料和“回音”线,制作了一件小样外套,在袖口内侧绣了一个几乎看不见的“Q”。
艺术社展览日临近,苏雯鼓励林炽参展:“你的作品完全可以单独占一个展区!”
林炽犹豫了。公开展示意味着可能被认出来,可能引来齐家的注意。但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被看见,渴望自己的创作能够与人产生共鸣。
最终,他选择了折中方案:参展,但不署名真实姓名,用“回声”作为化名。
展览当天,学校艺术中心人头攒动。林炽的作品被安排在角落,但很快吸引了最多关注。那件“夜影”外套在灯光下流转着微妙的光泽,袖口的内绣只有在特定角度才能看见,给人一种“发现的喜悦”。
“这是谁的作品?”有参观者问,“‘回声’是谁?”
苏雯帮着应付:“是一位新生的作品,他今天不太舒服,没来现场。”
事实上,林炽就躲在幕布后,紧张地观察观众的反应。看到人们被他的作品吸引,认真讨论其中的理念和技术,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
展览接近尾声时,一位穿着考究的中年女士在作品前停留了很久。她仔细查看每一个细节,甚至注意到了袖口的内绣。
最后,她走向苏雯:“请问这位‘回声’同学在哪里?我想和他聊聊。”
林炽心中警铃大作,正准备溜走,那位女士已经看到了他:“你就是作者吧?”
被当场识破,林炽只好硬着头皮站出来:“是的。请问您是?”
女士递给他一张名片:林珞,某知名时尚杂志编辑。
“你的作品很有潜力,”林珞直截了当,“特别是面料的运用和细节处理,很有专业水准。有没有兴趣参加我们下个月的青年设计师推广计划?”
林炽愣住了。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风险也同样存在。
“我需要考虑一下,”他谨慎地说,“还要征求家人同意。”
林珞表示理解:“当然。这是我的联系方式,想好了告诉我。”她顿了顿,又补充道,“顺便问一句,你认识齐司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