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在陆昭这个品学兼优的“标杆”学生的客观证词下,徐辉父母的气势彻底弱了下去。谷怡顺势打了个圆场,严肃批评了徐辉主动挑衅、歪曲事实的行为,也提醒祁寒今后遇到类似情况尽量寻求老师帮助,避免直接冲突。事情算是暂时压了下去。
从办公室出来,已是傍晚,天色灰蒙蒙的,像是要下雨。祁寒和陆昭一前一后走在空旷无人的走廊上,脚步声在寂静中回响。
“为什么帮我?”祁寒停下脚步,看着陆昭清瘦挺拔的背影,直接问道。他心知肚明,陆昭当时根本不在器械室门口,那句证词,是百分之百的、冷静而大胆的谎言。
陆昭转过身,走廊尽头的窗户透进最后一点天光,给他周身镀上一层模糊的光晕,让人看不清他脸上的具体表情:“我只是陈述了基于常理推断的、最有可能的‘事实’。”他顿了顿,声音比平时低沉了些,“而且,我不喜欢有人利用所谓的‘规则’和成年人的权威,去欺负一个不愿辩解的人,哪怕这个人在很多人眼里是个‘麻烦’。”
这句话像一道微弱却执拗的光,猝不及防地照进了祁寒习惯性封闭和警惕的内心。他沉默了几秒,才轻轻吐出一句:“篮球场那边的监控……其实已经坏了快一个月了。臧老师之前在体育委员群里抱怨过好几次。”
“我知道。”陆昭的回答轻描淡写,仿佛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周体育课前搬器材时,臧老师还指着那个黑屏的摄像头跟我吐槽了半天后勤效率低。”
原来他早就知道监控是坏的。他是在明知没有任何客观证据支持、甚至要承担说谎风险的情况下,选择站出来,用一个精心构思的“客观陈述”,维护了他所认为的公正。
两人继续往宿舍楼走,之间的气氛却不再像之前那样隔着无形的冰墙。快到宿舍楼下时,祁寒看着路边新开的霓虹招牌,突然开口,语气带着一丝尝试性的邀请:“晚上……我请你喝奶茶吧?后门那家新开的,听说味道不错。”
陆昭有些诧异地侧头看了他一眼,镜片后的眼睛眨了眨,似乎没料到祁寒会提出这样带有社交性质的邀请。他犹豫了一下,目光掠过祁寒似乎带着些许期待的眼神,最终还是点了点头,简短地回应:“好。”
晚上七点,华灯初上。两人溜达到学校后门热闹的小吃街。与校园的宁静截然不同,这里人声鼎沸,烟火气十足。那家新开的奶茶店里灯火通明,循环播放着当下流行的情歌,有情侣在角落窃窃私语,有学生团体围坐一桌热烈讨论着作业。祁寒看起来对这里很熟悉,径直走到柜台前,熟练地点了一杯全糖加珍珠的奶茶。陆昭则站在一旁,仰头仔细研究着墙上花花绿绿的菜单,显得有些拘谨和选择困难,最后才要了一杯无糖的茉莉奶绿。
“喝这么甜?”等待的时候,陆昭看着祁寒那杯黑乎乎、沉甸甸的奶茶,微微蹙眉。
祁寒咬着吸管喝了一大口,满足地眯了下眼,含糊地说:“生活太苦了,需要自己多加点糖。”暖黄的灯光软化了他平时略显冷硬的面部线条,眼神看起来比白天柔和了许多。
陆昭没再说什么,只是小口啜饮着自己那杯清淡的奶绿。店里喧闹的人声、甜腻的香气,与平日自习室绝对安静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却奇异地让人感到放松,仿佛暂时脱离了那个充满规则和压力的校园世界。
回去的路上,两人手里捧着温热的奶茶,话依然不多,但并肩而行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靠近了些,偶尔手臂会轻轻擦到。晚风吹拂,带着初夏夜晚特有的微凉,混合着路边烧烤摊传来的、令人食指大动的孜然和烟火气息。经过一个地下通道时,有位流浪歌手正弹着吉他唱一首老歌,嗓音沙哑而深情。祁寒驻足听了一会儿,从口袋里掏出几枚零钱,弯腰轻轻放进歌手脚边的琴盒里。这个细微的举动被陆昭默默看在眼里,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
“今天……真的谢谢。”祁寒再次道谢,这次的声音里带着更明显的真诚。
“嗯。”陆昭应了一声,低头看着路面。过了一会儿,才像是想起什么似的,低声提醒道,“不过,徐辉那个人,心眼不大。这次让他和他爸妈丢了面子,他可能不会就这么算了。你以后……自己多小心点。”
“我知道。”祁寒望向远处街道明灭闪烁的霓虹灯火,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清醒,“我不怕他。”
走到宿舍楼下,夜风渐大。陆昭突然停下脚步,说道:“哦对了,你的数学笔记本,我下午翻了一下。第三章关于三角函数那道经典例题的第二种解法,推导步骤有点问题,容易走进死胡同。我晚上用红笔帮你修正了一下,旁边写了种更简洁的思路,放在你书桌左边抽屉里了。”
祁寒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这大概是陆昭表达关心的另一种独特方式——用学术交流掩盖细腻的关照。他不由得笑了笑,心头微暖:“谢了。”
“互不相欠。”陆昭推了推眼镜,语气恢复了一贯的平淡,率先转身走进了宿舍楼大门。
这一晚,107宿舍依旧只有书页翻动和笔尖划过的细微声响。但当祁寒翻开那本被陆昭用红笔仔细批注过的笔记本时,看着那工整清晰、逻辑严谨的修正笔迹,以及页边空白处那个用极细笔触画的、小小的对勾符号(像是陆昭独特的批注习惯),心里某个冰冻坚硬了许久的角落,似乎被这无声的暖意悄然融化了一小块。
而对面上铺的陆昭,在台灯柔和的光线下看书时,偶尔会抬起眼,透过书本的上缘,看向对面那个正咬着笔杆、对着数学题眉头微蹙的身影。看着看着,他的嘴角会不自觉地牵起一个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极浅极淡的弧度,柔和了整张脸的线条。
深夜,祁寒以为陆昭已经睡着,却听到对面传来极轻的翻书声。他悄悄睁开眼,借着窗外透进的月光,发现陆昭并没有在刷题,而是在看一本厚厚的、与学习无关的书——封面上印着《宇宙的琴弦》,是一本关于天体物理的科普读物。这个发现,悄然打破了祁寒心中那个“陆昭等于学习机器”的单一印象。
第二天清晨,祁寒醒来时,陆昭的床铺已经整理得一丝不苟,人不见了踪影。他的书桌上,一张便利贴压在漱口杯下,上面是陆昭工整有力的字迹:
“食堂豆浆卖完了,给你带了杯粥和包子,在保温袋里。记得吃。”
祁寒拿着那份还带着余温的早餐,站在渐渐明亮的晨光中,第一次在这个原本充满戒备和陌生的环境里,感受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熨帖人心的暖意。
风暴暂时平息,但更深沉的暗流,或许正在无人察觉的角落悄然汇聚。然而在这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夜晚之后,两个孤独而骄傲的少年之间,那座由一句勇敢的谎言、一杯甜度各异的奶茶、一本写满批注的笔记和一份温热的早餐所构筑的、看似脆弱却充满生命力的桥梁,已经悄然架起,通向未知却值得期待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