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食骨记火锅德化坪埔 > 临安西湖畔蟹骨酥渔女情(第2页)

临安西湖畔蟹骨酥渔女情(第2页)

阿翠愣了愣,随即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好啊。这蟹骨酥是我和阿福一起琢磨出来的做法,能记下来,是好事。我现在就教你,怎么处理蟹壳,怎么炸蟹骨酥。”

那天晚上,阿翠坐在灶台旁,一边炸蟹骨酥,一边给陈墨讲解蟹骨酥的做法,陈墨则拿着炭笔和布帛,仔细地记录着,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处理蟹壳,得用新鲜的湖蟹壳,最好是刚吃完蟹肉剩下的,这样蟹壳里还残留着蟹肉的鲜味。”阿翠用长勺搅动着锅里的蟹壳,“先把蟹壳用清水洗干净,去除上面的杂质和残留的蟹肉,然后用刀把蟹壳切成小块,放在阳光下晒干,这样炸出来的蟹骨酥才会更酥脆。”

陈墨在布帛上写下“食材选备”,然后按照阿翠的说法,一一记录:

湖蟹壳:五百克,选用新鲜的湖蟹壳,洗净后切成小块,晒干备用;

面粉:两百克,选用临安本地的中筋面粉,增加蟹骨酥的酥脆口感;

淀粉:一百克,与面粉混合,使蟹骨酥的外皮更薄脆;

鸡蛋:两个,打散后用于调糊,增加蟹骨酥的香气;

盐:适量(约五克),根据个人口味调整;

紫苏粉:十克,选用晒干的紫苏叶研磨成粉,增加蟹骨酥的清香;

菜籽油:适量(约五百毫升),用于炸蟹骨酥,菜籽油的香味能更好地衬托蟹肉的鲜香。

“调糊也有讲究。”阿翠走到案板旁,拿起面粉和淀粉,“面粉和淀粉按2:1的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盐,搅拌均匀。然后打入鸡蛋,慢慢加入清水,边加水边用筷子搅拌,调成稀稠适中的面糊——面糊不能太稀,否则裹不住蟹壳;也不能太稠,否则炸出来的蟹骨酥外皮会太厚,影响口感。”

陈墨又在布帛上写下“制作步骤”,详细记录:

处理蟹壳:将新鲜的湖蟹壳洗净,去除杂质和残留的蟹肉,切成边长约两厘米的小块,放在阳光下晒干(约两个时辰),直至蟹壳完全干燥;

调糊:将面粉、淀粉、盐放入碗中,搅拌均匀。打入鸡蛋,慢慢加入清水,边加水边用筷子搅拌,调成稀稠适中的面糊,放置一旁备用;

裹糊:将晒干的蟹壳块放入面糊中,轻轻搅拌,让每块蟹壳都均匀裹上一层面糊;

炸制:锅中加入菜籽油,大火加热至六成热(油面微微冒烟,放入一根筷子,筷子周围会出现细小的气泡),将裹好面糊的蟹壳块逐个放入锅中,避免粘连。炸至蟹壳块表面呈淡黄色时,捞出控油;

复炸:待所有蟹壳块第一次炸完后,将油温升高至八成热(油面冒烟,筷子周围气泡密集),将蟹壳块再次放入锅中复炸,炸至表面呈金黄色,外皮酥脆,捞出控油;

调味:将炸好的蟹骨酥放入盘中,撒上紫苏粉,轻轻搅拌,让每块蟹骨酥都均匀裹上紫苏粉,即可食用。

写完这些,陈墨又想起阿福处理蟹壳时的细心,在布帛上添了一段“小贴士”:“阿福遗法:处理蟹壳时,可保留少许蟹肉在蟹壳上,炸出来的蟹骨酥会更鲜香;紫苏粉需在蟹骨酥刚炸好时撒上,利用蟹骨酥的余温,让紫苏的香味更好地融入其中。”

阿翠凑过来看了看,指着布帛上的字说:“对……就是这样。阿福以前总说,做蟹骨酥和打鱼一样,得用心,不能马虎,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好吃。”

陈墨放下炭笔,看着布帛上工整的字迹,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食谱,更是一份传承——传承着阿福对妻子的爱意,传承着阿翠对丈夫的思念,也传承着西湖边这份温暖的烟火气。

“阿姐,这份食谱,我会好好收着。”陈墨把《味魂录》叠好,放进包袱里,“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只要看到这份食谱,就会想起西湖边的这蟹骨酥,想起阿福的憨厚,想起你的善良。”

阿翠点了点头,从铺子里拿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包紫苏粉,递给陈墨:“陈公子,这些紫苏粉你拿着。以后你要是想吃蟹骨酥了,就自己炸。要是遇到像我一样思念亲人的人,也能帮上忙。”

陈墨接过布包,心里满是感动。他知道,这是阿翠的心意,也是阿福的心意。这份心意,会像这蟹骨酥的鲜香一样,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

四、秋阳依旧,情暖西湖(续)

秋日的西湖,总在午后泛起最温柔的光。陈墨坐在摊位旁的石阶上,看着阿翠给游客递上油纸包好的蟹骨酥,她手腕轻抬时,银簪在阳光下泛着淡光,嘴角的笑容像被秋阳晒暖的湖水,平和而明亮。偶尔有孩童围着摊位蹦跳,喊着“阿翠姨姨,要蟹骨酥”,阿翠便会多抓一把放进孩子的手心,笑着说“慢些吃,别噎着”——这样的画面,让陈墨想起汴京州桥旁的王阿婆,想起那些藏在食物里的、不曾消散的暖意。

离别的前一天,陈墨特意起了大早,带着刚买的桂花糕来到摊位。阿翠正蹲在灶台前生火,柴火“噼啪”作响,映得她脸颊泛红。“阿姐,尝尝这个,临安的桂花糕,配蟹骨酥正好。”陈墨把桂花糕递过去,指尖不经意碰到阿翠的手背,她的手带着熬汤时的温度,粗糙却温暖。

阿翠接过桂花糕,掰了一块放进嘴里,眼睛弯成了月牙:“甜而不腻,带着桂花香,好吃。陈公子,你明天就要走了?”她的声音很轻,带着几分不舍,却没有多问,只是转身从铺子里拿出一个小木盒——正是阿福留下的那个蟹形首饰盒,里面装着一小包紫苏粉,还有一张她亲手画的西湖秋景图。

“这紫苏粉是今年新晒的,比去年的更鲜香;这画是我闲时画的,你带着,以后想起西湖,就看看它。”阿翠把木盒递给陈墨,指尖轻轻摩挲着盒盖上的螃蟹纹路,“阿福说,人走再远,只要心里记着牵挂的人,就不算孤单。”

陈墨接过木盒,盒子很轻,却像装着整个西湖的秋意。他低头看着盒盖上的螃蟹,突然想起阿福雕刻时的专注,想起阿翠守着摊位的日夜,眼眶竟有些发热。“阿姐,谢谢你。”他想说些什么,却觉得所有话语都很苍白,最后只化作这一句,“以后我会回来的,回来吃你做的蟹骨酥,看西湖的秋景。”

阿翠笑着点头,转身继续熬汤:“好,我等你。秋蟹每年都会肥,我的摊子,也会一直在这里。”

次日清晨,陈墨背着包袱,站在断桥旁,最后望了一眼那熟悉的蟹骨酥摊。阿翠正忙着给第一位客人盛蟹骨酥,阳光洒在她身上,像镀了一层暖光。他没有上前告别,只是对着摊位的方向轻轻鞠了一躬,然后转身,慢慢消失在临安的晨雾里。

怀里的木盒贴着心口,带着阿翠手心的温度;《味魂录》里的蟹骨酥食谱,字迹工整,仿佛还留着记录时的认真。陈墨知道,他对阿翠的情感,不是男女间的爱慕,而是一种跨越陌生的共情与牵挂——他心疼她的等待,敬佩她的坚韧,更感激她让自己明白,食物不仅能承载思念,更能让人在失去后,依旧有勇气好好生活。

他摸出银汤勺,勺身泛着淡淡的青色光晕,映出的不是阿福的身影,而是阿翠笑着递蟹骨酥的模样。陈墨轻轻握紧汤勺,心里默念:阿姐,愿你此后的日子,都像西湖的秋阳,温暖无怅然;愿每年秋蟹肥时,你的摊位前,都满是欢笑。

马车驶离临安城,西湖的轮廓渐渐模糊,可那股蟹骨酥的鲜香,却像刻在了记忆里,连同阿翠的笑容、阿福的心意,一起留在了陈墨的旅程中。他知道,以后每当秋意渐浓,他都会想起临安的西湖,想起那个守着蟹骨酥摊的渔女,想起那份藏在食物里的、最动人的人间温情。而他的《味魂录》,也会因为这段故事,多了几分温润的底色,提醒他在往后的旅程里,继续寻找那些藏在食物里的爱与勇气。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