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坐在龙椅上往下看,见郑恩从丹墀下走上来——他穿的衣服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头上戴的是三尖光溜帽,身上穿的是八卦团花袄,腰里系着金镶玉带,脚上蹬着粉底乌靴,走起路来倒也有几分官员的样子。
可谁不知道郑恩是个粗人?以前跟着赵匡胤在关西闯荡的时候,喝酒闹事、惹是生非是家常便饭,后来还是赵匡胤逼着他学礼仪,他才改了点坏毛病,知道点规矩。但要是赶时间,还是容易出错——就像现在,他走到世宗面前,只磕了三个头,就站起来了。
世宗心里暗暗好笑:“这粗人连礼仪都没学全,居然也当了王爷。不过比起以前,倒是强多了。”他嘴上没说,只是传旨让郑恩坐下。
郑恩坐在锦墩上,腰板挺得笔直,眼珠盯着自己的鼻子,一动也不动,还以为这样就是最有礼貌的样子。世宗看了,又忍不住想笑,故意问他:“三御弟,朕听说你定了门亲事,怎么不早点告诉朕,好让你早日完婚?”
郑恩一听,头立刻摇得像拨浪鼓:“这不是我要定的!都是二哥(赵匡胤)做的主,跟我没关系!”
世宗挑眉:“男女成婚,是人生大事,你怎么能推给别人?”
“我本来就不要这个女人!”郑恩急了,嗓门都大了点,“都是二哥非要给我做媒,我可没答应!”
世宗忍不住笑了:“朕现在就派人去陶家庄,把陶三春接来京城,跟你完婚,了了这桩大事。”
郑恩一听,更急了,赶紧摆手:“陛下,我都说了不要了!您要是非要接她来,就让二哥娶她!反正媒是他做的!”
世宗笑得更厉害了,指着他说:“你这话说得没道理——哪有把自己定好的亲事推给媒人的?朕知道你心里想什么,不就是怕陶三春武艺高,以后管着你吗?不过朕觉得这样好——以后你要是不懂礼仪、不守国法,就让王妃好好教训你!”
说完,世宗立刻传旨:“礼部听着,现在派四个官员,准备半副御驾的仪仗,去陶家庄迎接陶三春进京,选个好日子,让她和汝南王郑恩成婚!”传完旨,他一甩龙袖,起身回宫了。文武百官也跟着退了朝。
出了大殿,郑恩拉着赵匡胤的袖子,一脸委屈:“二哥,我都说了,那个泼辣的女娃娃,我才不要!娶她回来干什么?就算接来了,我也不跟她成婚!”
赵匡胤拍开他的手,皱着眉说:“三弟,你说什么胡话?这是朝廷的旨意,谁敢违抗?你要是不遵旨,就是犯了逆君之罪,你知道吗?”
“我不要就是不要!他还能把我怎么样?”郑恩梗着脖子,不服气地说。
“天子的喜怒说不准,随便找个理由就能治你的罪!”赵匡胤严肃起来,“你要是违抗旨意,轻了就革去你的王位,让你当老百姓;重了,就是砍头示众——就算你是御弟,陛下也不会饶了你!”
郑恩一听“砍头”,脸立刻白了,刚才的底气一下子没了。他挠了挠头,小声说:“照你这么说,我非得听他的?可是我以前多自在,没人管我,现在娶了她,不就跟成了死人一样,什么都不能自己做主了?”他嘟囔了半天,最后还是叹了口气,“算了算了,我听你的就是了。”
说完,两人各自回了自己的王府。
赵匡胤回到府里,见父亲赵弘殷正在院子里练剑,赶紧上前帮忙递了块毛巾。“爹,我有个事跟您说,”赵匡胤擦了擦汗,“高怀德武艺高强,人品也好,我想把妹妹许配给他做妻子,您看怎么样?”
赵弘殷一听,高兴得眼睛都亮了:“好啊!怀德这孩子我知道,是个好孩子,跟咱们家也般配。就这么定了,我这就让人选日子,给他们办婚事!”
王侯家的婚事,可比普通人家热闹多了。到了成婚那天,赵府里张灯结彩,鼓乐声从早响到晚,朝廷里的文武百官都来送贺礼——有送金银的,有送绸缎的,还有送古玩的,院子里堆得满满的。
新人拜堂的时候,高怀德穿着大红喜服,赵匡胤的妹妹赵月娥盖着红盖头,先对着天地磕头,再对着赵弘殷夫妇磕头,最后夫妻对拜。拜完堂,丫鬟们扶着赵月娥进了洞房,高怀德则留在前厅陪客人喝酒,一直闹到半夜才散。
第三天,按照规矩,赵弘殷准备了一千两银子,当作嫁妆,让高怀德带着赵月娥回自己的府里。高怀德心里记挂着母亲,回去后立刻派家将备了马车,去山东老家接母亲来京城,好让她享享清福。这里暂且不表。
再说礼部接到世宗的旨意,立刻派了四个官员,准备好半副御驾的仪仗,往陶家庄去迎接陶三春。陶三春的哥哥陶龙、陶虎,自从赵匡胤做媒,把妹妹许给郑恩,收下聘礼后,就一直让人打听京城的消息。
这天,家里的仆人陶顺匆匆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大少爷、二少爷,好消息!京城来消息了——赵将军(赵匡胤)护送陛下打仗,立了大功,升了南宋王;郑公子也封了汝南王!”
陶龙、陶虎一听,赶紧接过信看,看完后都笑了。陶龙拿着信,快步走进陶三春的房间:“三春,你看!郑恩封王了,咱们之前说的‘有王位才成婚’,现在算数了!”
陶三春正坐在窗边绣手帕,闻言抬起头,接过信看了一眼,又放回桌上,嘴上不屑地说:“不过是个王爷罢了,有什么好高兴的?”可她的指尖却悄悄捏紧了手帕——其实她心里早就记着郑恩了,之前陶龙跟她说过郑恩在战场上的事,她嘴上不说,心里却觉得这个粗人倒也有点本事。
陶虎在旁边笑道:“三妹,你就别嘴硬了!哥这就去苏杭那边,给你买最好的绸缎,做最漂亮的衣服,再置备些铜锡器皿,不能让人家觉得咱们陶家小气!”
陶三春没反对,只是轻声说:“哥,别太浪费了——他王府里肯定有这些东西,不用咱们多费心。”
“那不一样!”陶龙摆摆手,“咱们陶家虽然不是大官,但也不能让人笑话。再说,这是你的嫁妆,得办得风风光光的!”说完,他就让人去苏杭采买绸缎,又找了十几个最好的裁缝,在家里赶做衣服——有绣着凤凰的红袄,有镶着金边的裙子,还有轻便的战袄,生怕陶三春到了京城,想练武没衣服穿。
陶家的老管家陶福也忙前忙后,一会儿让人打扫院子,一会儿让人准备喜棚,还跟陶龙说:“大少爷,咱们得挑几个机灵的丫鬟,跟着小姐去京城,好伺候她。”陶龙点点头,让陶三春自己选丫鬟,陶三春选了两个从小跟在她身边的丫鬟,一个叫春桃,一个叫夏荷。
过了半个多月,这天早上,陶家庄的县官突然带着两个衙役来了。陶龙、陶虎赶紧把他迎进大厅,坐下喝茶。县官放下茶杯,笑着说:“恭喜二位!贵府的令妹夫郑恩,现在是汝南王了!陛下特意派了礼部的四个官员,带着半副御驾仪仗,来接王妃进京成婚——估计过几天就到了,我先过来报个喜。”
陶龙、陶虎一听,赶紧站起来道谢。陶龙有点紧张,搓着手说:“大人,我们都是普通百姓,不懂怎么款待天使(朝廷官员),您给指点指点?”
县官笑着说:“不难。天使来了,要设四桌正席;跟着来的仪仗队员,要设五十桌席;每个人还要赏二两银子;那些赶车的、打杂的,给他们酒饭就行,工钱到了京城,郑王爷会给的。你们照着这个准备,准没错。”
陶虎赶紧让人记下,又说:“大人,要是天使快到了,麻烦您让衙役提前两天告诉我们,我们好准备酒席。”
县官点点头:“没问题。”说完,喝了杯茶,就起身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