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血溅朝堂。想不到,奉天殿重修完成后,第一场早朝,再次爆发命案。不知道是不是早有经历,众臣反倒没有那么害怕。主要是,杨俊这人,确实该死。在“土木堡之变”中牺牲的文臣武将,有许多人,曾是他们的挚友、亲朋。他们可能比朱祁钰更加怨恨这些弃城逃跑的边将。而朱祁钰呢?他更多的是借题发挥。如果从事实出发,他甚至要感谢这群猪队友。“拖下去,三日后,前门外大街,当众斩首。”朱祁钰重新回到皇位上,扫视一圈。“谁赞成?谁反对?”群臣还能说什么?他们可不敢帮这群逃兵求情,生怕惹火上身。“陛下,英明。”“好,既然你们都没有意见,那关于军政改革,迫不容缓。”“文官晋升,尚且要踏上科举之路。而武将只论出身,不讲本事——”朱祁钰说着,自己都笑了。“或许,在太祖皇帝当年,这种制度没有问题,还会有积极作用。”“现实,大家也看到了。”“若不是因为这群武勋二代胡作非为,皇明岂会造此重创?”下一句,朱祁钰语出惊人。“祖宗之法,就一定是对的吗?”此话让陈循和于谦等人纷纷皱紧眉头,他们心里有些抵触这个说法,同时又陷入了沉思。古代人重孝道,父辈意见,几乎等同于圣旨,属于不可违抗的命令,更别说,已故的先祖。景泰帝是第一个站出来,敢质疑先帝政策的大明君主。可是,事实就摆在眼前,谁能站出来反驳这个观点?造成“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在众臣看来,并不是太上皇。无论出于君臣观念的滤镜,还是讨论御驾亲征这个举动正不正确,太上皇都不应该是第一责任人。所谓,皇帝不粘锅。如果一定要找战犯的话,王振首当其冲,接着便是这群逃跑的边将。“朕打算,从今以后,废除武勋的职位继承制!”站在朝堂上的文臣,脸上虽然波澜不惊,内心狂喜。这波,是对武勋集团的巨大削弱啊。“陛下,圣明!”这群文臣,岂有不同意的道理?朱祁钰看见他们嘴角快压不住,心中好笑。你以为,我只对武勋集团动刀子吗?你们文臣,也别想好过,到时候可别喊疼。而朝堂上那群武勋呢?他们都是新提拔上来的,绝大多数人的身份,同样是武勋二代。由于是萌新,结合皇帝前面的做法,他们更是一句意见都不敢提,生怕自己也被拉去斩首。真的是被前辈们坑惨了。这时候,却有一人站出来公然唱反调,他,就是于谦。“陛下,臣以为,不可。”“有何不可?”朱祁钰皱眉不悦。“爵位继承制,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上可追溯到秦汉,这是维系武将忠诚度的手段。”武将,是一项极具风险的工作,时刻都会有生命危险。古代人的传统观念是,为子孙后辈谋幸福。如果这都做不到,我还为朝廷卖命干嘛?“那好,于谦,朕问你,文官可有继承制度?”“没有。”“那你,对朝廷忠诚吗?”于谦皱眉:“陛下,这不一样。”朱祁钰反问道:“有何不同?”“武将是要上场杀敌的,文官只需要高坐庙堂。”朱祁钰诡异一笑:“按你意思,文官对朝廷的贡献,不如武将?”“臣,并非此意,只是——”朱祁钰站起身,走到群臣之间说道。“于谦的意思是,如果朝廷不给予武将激励,他们就不会用心打仗。”“朕想问问你们,对,还是不对?”环顾一周,那群新武将低头不语,从他们的表情上看得出来,内心是同意这种观点的。风险要与回报成正比,才会让人心甘情愿的付出。“爵位,象征着财富、地位、权力。”“问题是,朕何时说过,取消功臣名将的福利?”“朕会以另一种方式,奖励每一个为朝廷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将士们,不让功劳蒙尘,保障福泽子孙。”这话,让众臣颇具意外,他们有点听不懂。都取消了爵位制,你还能怎么激励?“你们一个个的,是不是没有听清楚?”“朕说的是,取消武勋的职位继承制,并非爵位继承制。两者能混为一谈吗?”现在大明军政最大的问题就是,那群二代哥掌握了军队的领兵权和指挥权,而他们又是酒囊饭袋,不堪大用。既然如此,干脆剥夺掉他们所继承的权力。“在实物和荣誉奖励不变的前提下,诸位武勋的子孙,不再需要继承父辈衣钵,上战场冒险,在家便可高枕无忧。”这下子,众臣算是听懂了。,!原来如此,原来陛下是想恢复秦汉时期的军功爵位和官职分离的制度啊?在秦汉时期,哪怕你老爸做到了二十等高爵位,对不起,你身为儿子,还是要从小兵做起。当然,身为将领儿子的你,出发点肯定会比一般人要高,但是,绝对不可能让你直接继承你老爸的将军职位。比如说秦昭襄王时期的名将,司马错、胡伤、王龁,你听说过他们儿子的事迹吗?这时候会有人举出例子,那蒙骜儿子蒙武,孙子蒙恬、蒙毅,王翦儿子王贲他们又是怎么回事?有没有一种可能,将门无虎子?人家子孙确实牛逼,所以才被秦始皇重用?拿蒙武、王贲他们跟杨俊相提并论,是一种侮辱。那么问题来了,儿子直接继承父亲职位,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呢?答案是:唐朝。唐玄宗李隆基整出“节度使”后,藩镇割据越发严重,节度使的职位通常由儿子继承,形成了一种非正式的职位世袭。真不知道朱元璋是怎么想的,唐朝那是无可奈何,而他倒好,主动制定“卫所制”。卫所制初期,继承者仍需通过一定的考核才能正式任职。如果继承者能力不足,可能会被降职或调任。问题是,这项制度被玩坏了呀。仁宣二宗这两个不太重视军事的君主,对此不闻不问,从而导致考核制度名存实亡。如果“卫所制”一直不改革,就会诞生出左良玉、吴三桂这种人,从而导致明朝灭亡。工部尚书石璞上前一步拜道。“汉军强大,世人皆知。如今陛下复兴汉制,天下有望矣。”众人看到,连忙附和:“陛下,圣明。”朱祁钰对这种阿谀奉承的话,早已免疫,他一笑而过。你们不会真以为,我只是将秦汉的军政制度照抄过来吧?不不不,我肯定留下手脚。先将现有的爵位制完全推翻,建立起一个新的制度。从今以后,无论是谁,无论立下多大的功劳,都会被赋予一定等级的“功臣”名号。比如说,“特等功臣”、“一等功臣”、“二等功臣”。而不是单独为你设立一个什么“侯”,什么“伯”的。现在的功臣数量是少,物以稀为贵嘛,等到若干年后呢?到那时候,皇帝是不是就能以“财政困难”,或者“名额有限”为借口,将这些前代“功臣”末位淘汰?从而剥夺朝廷对他们的赡养福利,甚至特权?你们的子孙不具备任何权力,就是一群任人宰割的鱼肉。当然,朱祁钰只是建议,至于后代子孙怎么做,看他们自己了。秦始皇都不能保证自己下一代是个人,更何况是他?:()土木堡之变后,我发动夺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