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位分考官放下手中的文卷,好奇地走到他身后围观。
“且听我读来!”那修撰将手中文卷双手拿起,便于身后其他大人观看,同时逐字逐句朗声念了出来。
“臣闻,赋税之道,贵在平衡权财,内外兼济。若权财失衡,则或致贪吏舞弊,或激民怨隐生,或令富贫失调,乱象丛生。今分税之制虽有利,然隐忧犹存,臣谨陈三策,以为整治之方。
“一是立‘税籍册’,实地核税,杜虚报之弊。
“虚报之弊,源于税源不明,奏效难察。宜彻查全国田亩、商税,编成‘税籍册’,朝廷与地方各执一副,每三年核查一次,凡虚报隐瞒者,严惩不贷。如此,则赋税有籍可循,虚报无所遁形。
“二是限‘增税权’,定幅控制,防苛敛之患。
“地方税收虽有三分之一归地用,然无增税之限,易生苛敛之祸。宜定增税上限,每亩田赋不得增三钱,每岁增幅不得超两成,且地方税收用途须经户部核准。如此,则民力可宽,苛敛自绝。
“三是设‘济贫库’,调富济贫,均四海之财。
“富地余财,贫地常乏,若不通济,则失均和之义。宜设‘济贫库’,由富地按比例上缴部分税收,补助邻近贫地,先同区后跨区调拨。如此,则富者不致骄盈,贫者不致困乏,财力均衡,四海同利。
“三策并行,可平赋税之弊,定权财之衡,安民心,利天下。臣恳请陛下察之而行,以保长治久安。”
随着他一字一句读出,其他专心批阅的分考官也面露惊诧之色,陆续放下了手中的文卷,移步到他身侧,侧耳倾听。
纸张翻阅之声渐渐停息,学舍内一时只剩下这位修撰朗朗的声音。待到最后一字念完,整个学舍陷入了寂静,落针可闻。
“好!”本次会试的主考官翰林院杨学士从学舍外迈步而入,道,“好一个三策并行!不像是一位举子,倒像是一位老谋深算的政事良才。”
分考官们纷纷躬身拱手:“杨学士。”为他让开一条路。
杨学士穿过人群,大步走到修撰近前,满面期待,伸出双手道:“给我看看。”
修撰站起身来,恭敬地俯身,将文卷递到他手中:“请大人过目。”
杨学士展开文卷,端庄工整、匀称规范的蝇头小楷映入眼帘。
他逐字逐句细细阅读文卷的策问部分,又将经义、诗赋和策论逐项读来,脸上逐渐浮现出满意的微笑,目中透着浓浓的欣赏之意,颔首赞道:“文采斐然,脉络清晰,洞察敏锐,入木三分,实乃可造之材。”
他把文卷递还给修撰,吩咐道:“这份文卷阅完之后,单独放在一侧,待揭名后,向陛下呈送榜单之时,与其他优等文卷一并呈上。”
“是。”修撰小心翼翼地接过文卷,双手捧起,郑重其事地放在桌案一角。
“都回去各司其职吧。”杨学士道。耂錒夷整李’漆O酒泗留3栖散O
众分考官纷纷称是,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批阅起来,学舍内只余下哗哗的纸页翻动之声。
经过半月有余的批阅,评定成绩,一一揭名,初步确认贡士名单后,与优等文卷一同呈送到了御前。
翰林院共送上了十份优等文卷,皇帝逐份拿起来细细阅读,越读眉头蹙得越紧,开始一目十行起来,自言自语道:“关于分税之制弊病一问,竟无一人能切中要害,今年的水平,实在是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