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改朝换代之后,唐太宗李世民看到那些北朝世家早已衰微,家中无一人做官,却仍然自称士大夫,愤怒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嘲笑他们婚嫁之时索取天价聘礼的行为,是拿名望做买卖。】
【李世民实在气不过,于是强行干预,令人编《氏族志》,定期修撰并排名,借此打压世家声望。此后,唐高宗李治列“七姓十家”,下令禁止相互之间通婚。】
【然而李治的禁婚诏,效果暂且不提,反倒是给了门阀大族自诩“禁婚家”的说辞。甚至日后“关中郡姓”逐渐崛起,即“韦、裴、柳、薛、杨、杜”六族势力更胜,在门第上仍处在“五姓七望”之下。】
元稹看着百炼镜上各个郡望所在地的舆图,一下子愣了神。
单看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元稹以为王维拿济州的乡贤成文学当楷模。
幸好天声聊起门阀世家,要不然元稹真以为王维一直走的是攀附投靠的路子。
王维对荣华富贵的不屑,以及对攀龙附骥的鄙薄,简直是太含蓄了。
【……你在电脑上查什么呢?唐代这几个门阀出了多少个宰相?哇哦,他们当中不少人同样是进士科出身。
现在你开始觉得进士科考试前能行卷是好事了?立场坚定一点啊,说变就变可不好哦。】
【……因为唐朝科举不覆名,本来就是可以从亲戚里挑熟人,行卷若是有效,选几个有真才实学的,还能打压一下门阀世家……这个思路我从来没想过。但说起公平,就不能直接一气到底匿名阅卷吗?】
【……是,改革一向不容易。不过,你看我们盘点的十大贬谪诗人,姓氏还挺丰富的。客观来讲,这就是在朝廷之上无人提携援引的下场。】
【纵使门第再高,虚名不能果腹。世家大族的子弟若想为官,运气好则门荫,才学够则科举。否则做个普通小官或者节度幕僚,还不如在家靠祖上的赐田。】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叠加唐朝道教盛行,王维和许多世家子弟,心中一直同时存有入世和归隐两种相互矛盾的心理。】
【王维《济上四贤咏·崔录事》】
【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
“这是理想生活啊。”刘禹锡对王维诗中描述的人生,很是羡慕。
然而他一直盯着百炼镜,镜上的画面变来变去——
一会儿是王维的诗,一会儿是大唐的舆图,再看一眼是门阀世家的介绍,回过神来成了一条条看不明白的书名。
柳宗元在他身边,同样目不转睛看着镜子。终于等到镜中画面又一次停在《济上四贤咏》时,他仔细读了一遍。
“有几人能这么幸运?”柳宗元的重点再后两句上,“我们在曲江宴上听到天声,可就没这种顺顺当当的气运了。”
“谁说不是呢。”刘禹锡的语气透着悲凉,但他很快振作起来,“正好给了我们行侠仗义的机会。”
柳宗元颔首:“这镜子就是让我们帮人解决曲江宴上的事情啊。”
“帮谁?”
显而易见,百炼镜正是用来解决朋党。知贡举和进士向来因“座主门生”共同进退,随皇帝同来的“河东裴氏”自有姻亲故吏。
相互之间利益交织,朋党一事哪儿是他们一时能看得清的。甚至和他人沾点关系,就被诬陷为对方那一派。若是报答对方提拔的恩情,也成了无法挣脱的枷锁。
柳宗元的父亲当时就解释不明白。
他现在当然不敢妄动。
面对刘禹锡灼灼的目光,柳宗元答道:“两人争执,难分伯仲。我们再问一个人。”
“问谁?”
“陆贽陆相公。”
柳宗元见刘禹锡毫无反应,便加以解释:“因为崔君说他很厉害,去年慧眼识人,除掉了朝中朋党。就靠他了!”
怎么就靠陆贽了?重点是这个吗?
确保他们能和宰相说上话,才是需要先考虑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