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简单一提自己早年的经历,霍山人回过神来,问:“你姓王啊……郡望何处?”
“太原王氏。”
郑山人一脸苦相。霍山人长吁一气。
“我们这招你用不上。”
“真的无法相助,”郑山人坐直了身子,“你可以问问村头崔录事。你们,才是一路人。”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看《济上四贤咏·崔录事》最后两句的心态,像不像是“去码头整点薯条”的海鸥?
王维之后写的就是山水田园诗了吧?怎么回事?队长给的稿子真的是一心一意写他贬谪前后的落差,那么整篇稿子能选上来几首代表作呢。】
【……你觉得这样选诗符合选题?有道理。你和我写的稿子都是围绕代表作凑出来的呀。结构这么乱会不会影响成绩?
好吧。先把今天应付过去。队长在乎的话,再让队长解决。
太好了!我们终于同一阵线了!】
连续两次拜谒失败,王维一时不想去找崔录事。
倒不是受不了济州这些怪人,他们这样的乡贤,轮不到王维这样卑微的人评价。
只是王维日日忙于公务,夜里做梦,经常是山水之间田园闲居的生活。
一天,难得休息,他来到河畔,河中的船上,船夫求他帮忙。
“何事?”
“陪我出海钓鱼。你看那边的鸟了吗?它之前去过一次海上,尝过海鱼的味道,回来之后就开始挑食了。之前出海的船在维修,它却时不时绕着那船飞,总觉得还能再跟着去东海。最近几天,缠上我了,好像跟着我就能有海鱼。它一副讨好的姿态,但你仔细看看,真是太憔悴了。你忍心吗?”
王维回绝:“真是抱歉,我不能离开济州。”
“司仓而已,你快过来嘛。”
他为何知道自己的官职?
王维退后了一步,又找了说辞:“虽然司仓事小,但公务不能懈怠。”
“你做得再好……能因此成一方将相吗?”眼前的船夫随后说起他从前的经历。
原来,他就是崔录事。
少年时行侠仗义,晚年诗礼传家。如今面朝大海,隐居东山。
太令人羡慕了。
能和鸥鸟谈心啊……王维倒是真的想一起乘船去海上看看。
【经历济州的贬谪生活,本就心思细腻的王维,变得更加敏感脆弱。哪怕是协助济州刺史裴耀卿抗击洪水,在唐玄宗登泰山封禅时,与刺史一同筹划使得济州表现最佳,王维对隐居的向往越来越浓。】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王维终于从济州司仓参军离任。他先隐居淇上,而后回长安学佛,之后又隐居嵩山。兜兜转转,王维的诗风彻底脱胎换骨,毫无旧时模样。】
【归隐田园之后,王维的文风同我们所熟悉的那样,淡远清新,写景写情点到为止。】
【回想当年,十五岁初入长安的王维,文风豪迈飘逸。】
【他早年的成名作《少年行》,塑造的少年形象,反应了盛唐的尚武之风,也寄托了他个人的雄心壮志。】
十五岁啊。
白居易忽然停下脚步。
如今他二十二,从未去过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