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官场红颜路成天浪版最新章节 > 第26章 培村医通山村解偏远服务难题(第1页)

第26章 培村医通山村解偏远服务难题(第1页)

“选B!培训山村村医当‘中间人’——移动医疗车虽快,可山村路窄难通行,还得靠村医长期扎根,才能真正解决偏远地区的服务难题!”

沈文的声音落在会议室里,苏禾手里的“山村地图”还停在标注“3个偏远村”的位置。“这3个村离乡镇中心平均40公里,全是盘山土路,下雨就泥泞难行,医疗车半个月未必能去一次。但每个村都有1名村医,他们熟悉老人的名字、病史,甚至知道谁家有行动不便的老人,比咱们外人去更方便。”

夏溪立刻翻出邻县卫健委提供的“村医档案”:“这3位村医都是本地人,平均在村里待了8年,就是基础弱——只有1人有执业助理医师证,另外2人只懂基础护理,处理不了慢性病问题。咱们得针对性制定培训计划,让他们先能‘接住’老人的需求。”

陈默这时举手,手里攥着他之前收集的山村老人需求:“我去这3个村做过志愿者,老人们大多怕麻烦,就算不舒服也不愿说。村医跟他们熟,能聊出真话,咱们培训时得教村医‘怎么问出老人的真实病情’,比如‘最近是不是没力气喂鸡’,比首接问‘身体舒服吗’管用。”

方案定了,沈文团队立刻行动。第一步,联系邻县卫健委,把3位村医请到乡镇中心卫生院集中培训。可刚通知,其中一位叫老周的村医就打退堂鼓:“我都快50了,只会量血压、包扎伤口,学不会慢性病管理,别给你们添麻烦了。”

沈文亲自给老周打电话,没讲大道理,只说:“周叔,您村里的王奶奶,去年冬天摔了一跤,因为没及时发现骨折,躺了半个月才去医院。要是您能学会看‘老人走路姿势不对就是疼’,是不是就能早帮她找医生?”

老周沉默了片刻,终于松口:“我去学!就算学不会复杂的,能帮老人多留意点身体信号也行。”

第二步,制定“村医简易培训计划”。沈文团队避开“专业术语”,把培训内容拆成3个实用模块:

1。常见病识别:用“症状对应表”代替教材,比如“老人说‘头晕、手脚麻’,可能是高血压,要立刻测血压并联系乡镇医生”,还附了老人常见症状的照片,比如水肿的脚踝、异常的舌苔;

2。需求收集技巧:陈默手把手教“拉家常式问诊”,比如“您家今年玉米收了多少?”“最近做饭是不是觉得累?”,从生活细节里找健康问题;

3。远程对接流程:教村医用“微信语音+照片”给乡镇医生传病情,比如拍老人的血压值、用药包装,避免“说不清病情”的问题,还在村医手机里存了合作小组医生的紧急联系方式。

培训时,团队特意把课堂设在乡镇卫生院的诊室里,让村医边学边练。有次,一位老人来测血压,老周试着用“拉家常”的方式问:“您最近晚上起夜几次?”老人说“三西次”,老周立刻想起培训内容——“夜尿多可能是前列腺问题”,赶紧联系乡镇医生,最后帮老人开了药,老人连声道谢:“周医生,你现在比以前细心多了!”

老周攥着老人的感谢,偷偷跟沈文说:“以前总觉得自己没本事,现在才知道,哪怕只会多问一句话,也能帮到老人。”

培训结束后,团队给每位村医配了“山村服务包”:里面有简易血压计、血糖仪、症状对应表、需求登记本,还有叶蓉捐赠的“便携手电筒”(方便村医晚上上门)和“方言健康手册”(给老人看的图文版)。

为了确保村医“不掉队”,沈文安排合作小组的医生每周跟村医视频1次,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陈默则每月去1次山村,跟着村医上门,查漏补缺。有次,陈默跟老周去王奶奶家,老周发现王奶奶的血糖值偏高,却没跟老人说清楚“为什么要控制血糖”,陈默就教他:“您跟王奶奶说‘血糖降下来,您就能去邻村看您闺女了’,比说‘高血糖伤器官’管用。”

老周试着说,王奶奶果然点头:“我听周医生的,以后一定按时吃药!”

落地一个月后,成效远超预期。3个山村的服务数据传来:

-村医共识别老人常见病28例,其中12例及时联系乡镇医生,避免了病情加重;

-老人需求收集量从每月不足10条,升到每月45条,涵盖“上门换药”“用药咨询”“设备教学”等;

-远程对接成功率从之前的30%,升到90%,村医传的病情信息越来越清晰,乡镇医生不用再反复追问;

-最让团队惊喜的是,有8位之前“从不上门”的老人,主动找村医测血压,说“周医生他们现在懂的多,咱们信得过”。

有天,苏禾整理评选材料时,翻到村医的服务登记本,上面记着老周的一段话:“10月12日,帮李爷爷测血压15090,联系张医生调药;10月15日,教王奶奶看用药说明,她终于知道饭前吃还是饭后吃——这些事小,可老人需要,我就觉得值。”

苏禾把这段话念给团队听,夏溪忍不住红了眼:“这就是咱们选培训村医的原因,他们能扎根在老人身边,做那些‘医疗车到不了、大医生顾不上’的小事,可这些小事,对老人来说就是大事。”

就在这时,国家卫健委的评选工作组发来消息,说会派专家去邻县的偏远山村实地考察。沈文团队陪着专家去了老周所在的村,正好碰到老周帮李爷爷上门换药。李爷爷拉着专家的手说:“以前看病要走40里山路,现在周医生在家门口就能帮咱们看,还能联系大医生,比以前方便多了!”

专家翻看老周的服务登记本,又看了村医培训的记录,笑着对沈文说:“你们这个‘村医中间人’模式,既解决了偏远地区的服务难题,又培养了本地力量,比单纯送设备、派医生更可持续,这就是创新!”

考察结束后,专家当场表示:“你们的案例很有说服力,一等奖稳了!”

团队刚回到县城,就接到其他省试点县的电话,有5个县想学习“村医培训模式”,还说要派村医来邻县跟班学习。沈文让苏禾整理“村医培训手册”,把“症状对应表”“需求收集技巧”都放进去,方便其他县参考。

陈默看着越来越多的县来学习,感慨地说:“以前总觉得自己犯了错,没脸见人,现在才知道,只要真心帮老人,就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沈文拍了拍他的肩:“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功劳,是咱们所有人一起,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从一个县的试点,到跨县合作,再到帮偏远山村的老人,咱们走的每一步,都没辜负老百姓的信任。”

可就在大家期待评选结果时,苏禾收到一条消息:“有省的试点县质疑‘村医培训模式’缺乏长期保障,比如村医待遇低,可能留不住人——咱们得提前想办法。”

沈文看着消息,心里清楚,这确实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要让村医长期扎根山村,光靠培训还不够,还得帮他们争取更好的待遇,这样“村医中间人”模式才能真正长久。

【你选决定主角命运!】A。向省卫健委申请“山村村医专项补贴”,提高待遇B。推动“村医与乡镇医院签约”,解决职称晋升问题——选A扣1,选B扣2!

(本章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