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宫里时,她常常想着家里人;出去之后,她却想多考虑考虑自己!
抱琴心里明镜似的,知道家人都是些没有大能为的。一辈子可能就这么点出息了。
以后的日子,只要她还呆在贾家,恐怕不管嫁给谁,那一大家子人她都都脱不开手。
甚至,她嫁的人越优秀,她的爹妈、弟妹,甚至是以后弟弟的一大家子,越发会成为她身上的累赘。
而主子的情分,是禁不起消耗的……抱琴不想为我家里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消耗了她这些年的辛苦。
所以她选择跟着姑娘,等姑娘以后嫁了人,回家也是姑奶奶,便是掌家的凤姐也要给几分薄面。
又有助益,又不容易被拖累,是最实在的出路。
她也想过放出去嫁个良民,但要想找个不介意她身份的良民,又不贪图她钱财,认真尊重她,互相扶持着好好过日子的男人,实在是太难了!
况且,抱琴自己也是享尽了荣华的人,这辈子从没认真洗过一次衣裳,制过一次饭食,真嫁到外面洗手作羹汤,她觉得自己吃不了那个苦。
贾府的姑娘里面,论年纪,二姑娘最合适。论性子,也是她最绵软。跟在她身边,只要不犯大错,大面上都差不了。
贾母闻言点了点头,她不甚在意抱琴的去处,只要她规矩的别给元春添麻烦,贾母乐得做好人。
抱琴的事情就这么敲定了,前头皇帝也恰好差人来传旨,说是让要留贾母等人的饭。
这是在给元春做脸呢,一时,得了体面的贾母王夫人纷纷笑逐颜开。
后半晌,元春的精力有些不济,王夫人和凤姐见状,都捡着省亲别墅里有意思的景致说给元春逗乐。众人都默契地没提正事。
只是临走时,元春突然问王氏,可知道王家要送哪位姑娘进宫备选。
王氏这一次拍着胸脯说,王家没有嫡亲的姑娘了,不会参与大选,让元春放心。
这话说得铿锵,元春却笑着摇了摇头,显然并不认可这种说法!
不过她也没再多说,还让玉罄、柱子亲自送着贾母、王
夫人、凤姐、抱琴几人出了宫门……
一路上偷看的人很多,玉罄还发现了一个特别的人,回来告诉元春知道。
元春皱了皱眉头,疑惑地出声;“穗儿”
……
且说元春这里送走了贾母等人,顿觉精神困乏,靠着绣塌歇了一会儿,还梦见好多从前之事,一番心绪动荡,到晚间就不大舒服。
还没来得及传太医,就听前边传来消息,说是太上皇病了,圣架择日就要回銮,让各处都收拾起来听旨。
太上皇这病的有些奇怪,元春掰着手指头一算,距离上辈子太上皇驾崩的时间还有些日子,于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不知这症候重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