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我的芳华岁月 > 第4章 离开(第2页)

第4章 离开(第2页)

当那批“废铁”终于装上农机厂派来的卡车,换回一叠盖着红章、证明“合法处理”的票据和一小捆用报纸仔细包好的“辛苦费”时,刘峰站在仓库门口,看着卡车扬起的尘土,心中一片平静。

这第一笔钱,带着铁锈和机油的味道,微不足道,却重若千钧。它不是结束,而是钥匙,一把能打开新时代大门的钥匙。

他没有停下。夜校的灯下,他如饥似渴地啃着《政治经济学》、《会计原理》,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与窗外日渐喧嚣的夜市形成奇特的共鸣。回到仓库值班室那狭小的空间,他抱着一个旧

收音机,跟着“FollowMe”节目里古怪的英伦腔调,一字一句地重复:“Thisisapen。”

王师傅常挪输他:“咋?学了洋文,是想去跟里根做生意还是咋的?”

刘峰只是笑笑,目光却似乎己经穿透了墙壁,落在了更远的地方。他知道,未来的战场,不仅需要胆识,更需要知识和视野,虽然他在学习这件事上实在算不得有什么天分,但他有毅力和努力一点一点的学习。

信息的碎片开始在他脑中汇聚、拼接。南方特区建设的如火如荼,北方国企的僵化与富饶,乡镇企业的野蛮生长,民间对各类商品的渴求……他像一个高明的织工,开始尝试连接这些孤立的点。

他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骑着叮当响的自行车,穿梭于北京的胡同、机关大院和渐渐出现的“公司”之间。他说话依旧客气,甚至有些沉默寡言,但眼神锐利,总能精准地捕捉到对方话语里隐藏的需求和机会。他帮人牵线搭桥,解决那些计划体制下无法解决的“小麻烦”。他的名气,在某个特定的圈子里,像水渍一样悄然蔓延,都知道海淀物资局有个叫刘峰的年轻人,“路子野。办事牢”。

时间在忙碌中飞逝。当他通过数次成功的“对接”,以及文工团时的钱积累下一笔6000多元的巨款时,他知道,离开的时候到了。

他去商店,买了一条“中华”,一瓶“茅台”,用牛皮纸仔细包好。晚上,他拎着东西,走进王师傅那间堆满杂物的小屋。

没等他说什么,王师傅瞥了眼他手里的东西,又看了看他的神情,摆了摆手,声音有些沙哑:“行了,屁大点地方,也留不住真龙。走吧,翅膀硬了,就该往高处飞。”

刘峰喉咙哽了一下。他把烟酒轻轻放在桌上。

“王叔,这两年,谢了。”

“谢个屁,”王师傅扭过头,假装去看窗外,“以后混出个人样,别忘了我这破仓库就行。记着,做人…脚底下得干净,但眼睛,得亮堂!”

刘峰重重点头。

离开仓库那天,天色湛蓝。他最后看了一眼那熟悉的红楼和高墙,然后转身,汇入了街上越来越拥挤的人流。他穿着一件新买的、藏青色的确良衬衫,外表依旧朴素,但步伐沉稳,目标明确。

他没有南下,而是在大学区附近,租下了一间临街的、只有十几平米的小小门面。他去工商局,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最终拿到了一张烫金的、印着“北京经济技术咨询中心”的营业执照。

他买来一张旧书桌,两把木头椅子,一个暖水瓶,还有一块小黑板。他用毛笔,在宣纸上认真写下“信息咨询、技术中介、物资调剂”几个大字,贴在墙上。最后,他从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拿出那个陪伴他多年的、掉漆的军用水壶,和一个崭新的、贴着英文标签的索尼半导体收音机,并排放在书桌一角。

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落在水壶和收音机上,一半是旧时光的沉淀,一半是新世界的微光。

刘峰在桌子后面坐下,点上一支烟,烟雾缭绕中,他的目光投向窗外车水马龙的街道,沉静而锐利。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