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我的芳华绝代 > 第14章 冯庸逝世(第1页)

第14章 冯庸逝世(第1页)

北京的初夏,天气说变就变。上午还晴空万里,午后便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雨丝细密,敲打着窗棂和屋瓦,发出沙沙的轻响,洗刷着胡同里的尘土,也带来一丝难得的清凉和宁静。

刘峰刚从小院那边回来,处理完展示厅的一些琐事。难得的清闲午后,他给自己沏了一壶茉莉花茶,坐在窗边的旧藤椅上,听着窗外绵密的雨声,随手拿起前几天没来得及细看的《人民日报》,慢慢翻阅着。

茶香袅袅,混着雨天潮湿的空气,让人心神宁静。报纸上大多是些政策解读和生产建设的报道,他浏览着,目光偶尔在某条关于农村改革的新闻上停留片刻。

翻到后面几版时,一张夹在里面的、稍显陈旧的《参考消息》滑落下来。大概是之前忙乱时随手夹进去的。他弯腰捡起,准备放到一边,目光却无意间扫到了一则边角位置的短讯。

本报讯(台北电)…爱国人士、原东北空军司令、著名教育家冯庸,于本年二月病逝于台北……

刘峰的手指顿住了。冯庸?这个名字像一颗投入平静心湖的石子,激起了一圈涟漪。

他放下茶杯,将那张报纸拿到眼前,仔细阅读着那则短短百余字的计告。雨水敲窗的声音似乎变得遥远了。

冯庸…他不是那个在电视剧里被脸谱化的人物,也不是历史教科书里一个干巴巴的名字。在刘峰前世的记忆碎片和此生零星获取的信息中,这是一个鲜活而复杂、充满传奇色彩和家国情怀的人。

他记得,冯庸是张学良的结拜兄弟,年纪轻轻就执掌东北空军,是少有的既有见识又有实干能力的俊杰。“九一八”事变后,他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倾尽家财,创办了著名的冯庸大学,提出“教育救国”的理念,要将学生培养成“文武双全”的抗日骨干。那所大学的学生一律穿制服,接受军事训练,学习现代知识,在当时的中国独树一帜。

那个年代带着学生和飞机辗转各地,一心报国。后来去了台湾,但晚景似乎并不如意,据说依旧心系故土。

这样一个曾经叱咤风云、试图以教育和实业挽救危局的人物,也只是在这不起眼的角落,占了这么一小块版面。

刘峰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是惋惜,惋惜一位俊杰未能完全施展抱负,惋惜他最终未能叶落归根。是敬佩,敬佩其在民族危难时的气节和担当。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怅惘,为那个风云激荡、人才辈出却又充满无奈与悲情的时代。

他放下报纸,端起己经微凉的茶,喝了一口。目光投向窗外,雨丝如幕,将远处的景物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

他想起了自己重生的这一世。时代己经不同,战争的阴霾逐渐远去,经济建设成为主旋律。

窗外的雨彻底停了,屋檐还在滴水,敲打着下方的水洼,发出单调而清晰的嗒嗒声。刘峰收回投向远方的目光,重新坐回藤椅,心境却无法完全从刚才那则讣告带来的历史钩沉中平复。

冯庸那样的人物,怀揣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最终却飘零孤岛,潦草终老。而自己呢?重生于此,赶上了百废待兴、渴求发展的新时代,似乎拥有了无限可能。

但……真的如此吗?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文工团。那些画面清晰起来:郝淑雯的父亲,那位据说在运动中受过冲击、后来又官复原职甚至位置更高的领导,依旧享受着某种特权,他的女儿依旧可以凭着出身。在团里颐指气使;林丁丁的家庭,似乎也总能找到门路,为她争取到最好的资源和露脸的机会。

宁上次来访时,言语间透露的无奈:“各方面……”这“各方面”是什么?无非是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和无处不在的人情世故。

世界确实在变。不再搞阶级斗争,开始讲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某些东西,似乎换了个模样,依旧顽固地存在着。

以前批判“走资派”,现在呢?苏联有些人是不是正打着改革的旗号,行着类似“走资”的方便之门?以前反对官僚主义,现在某些部门和人员的做派,那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作风,和过去的官僚主义又有多少本质区别?

他想起自己听宝山去跑各种手续时遇到的推诿扯皮,想起某些小干部手里那一点点权力被放大后的拿捏。想起陈宝山有时抱怨,在某些环节,不“打点”一下,事情就寸步难行。

一种深切的担忧,并非为了自己那点生意,而是为了脚下这片刚刚盼来春意的土地,悄然浮上心头。未来的路,会不会被这些旧时代的幽灵所缠绕、所扭曲?好不容易打开的局面,会不会因为这些积弊而走样、甚至天折?

他不是政治家,看不透太高远的格局。但他是一个从最底层挣扎上来、无比珍惜当下机会的普通人。他深知这个国家再也经不起折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如此强烈。

他担忧,是因为他深爱着这个国家,希望它真的好起来。

这种担忧沉甸甸的,让他刚才因冯庸而生的惋惜,更多了一层现实的沉重。

他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还带着雨后的清新,却也混杂着老房子淡淡的霉味。这就是现实,光明与阴影并存,希望与挑战共生。

他无法改变大环境,甚至无法言说这种担忧。但他可以决定自己怎么做。

至少,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可以努力做一个正首的商人。不搞歪门邪道,不钻营取巧,诚信经营,善待伙伴和员工(虽然现在只有他一个光杆司令),依法纳税。他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实践和捍卫这场改革应有的公平和效率。

就像他坚守着对何小萍的那份纯粹守护一样,他也要努力守住自己经商和做人的底线。

想到这儿,他心中的担忧并未完全散去,却转化为了更具体的行动决心。他站起身,将凉透的茶根倒掉。

雨停了,天就要晴了。前路注定不会平坦,但既然重活一世,总要做点什么,哪怕力量微薄。

他拿起放在桌角的账本和计划书,目光重新变得专注而坚定。个人的未来与国家的未来,本就紧密相连。做好自己的事,扛起自己的责任,或许就是对这时代最大的贡献,也是对历史最好的回答。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