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有没有穿越成曹髦的 > 第112章 纸约烧尽火自东燃(第1页)

第112章 纸约烧尽火自东燃(第1页)

天色尚未破晓,洛阳城头的更鼓刚刚敲过五遍,寒意浸骨,霜气凝于瓦檐,如银针倒悬。

东门之外,张俨的车驾己备,马匹在凛冽北风中不安地喷着白气,鼻息在冷空中化作一缕缕灰雾,蹄下焦躁地刨动冻土,发出沉闷的“咚、咚”声。

皮革缰绳紧绷微颤,车辕上的铜环轻响,仿佛也在应和着远处隐隐传来的鼓点。

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便启程返回吴营。

然而,就在车夫扬起马鞭的瞬间,一阵沉闷如雷的鼓声毫无征兆地从长街尽头传来,由远及近,震得人心头发颤,连车轮下的石板都似在微微震颤。

张俨眉头一蹙,掀开车帘的手微微一滞。

指尖触到帘布的粗麻质地,冰凉刺骨。

只见数百名头戴介帻、身穿儒衫的太学生,手持竹简,排着整齐的队列,从街道两侧涌来,将他的车驾团团围住。

他们脚步齐整,踏在青石板上发出低沉而统一的“嗒、嗒”声,如同潮水漫岸。

他们并未叫骂,也无推搡,只是立定之后,便齐齐举起竹简,以一种庄严肃穆的节奏,高声诵读。

“外夷不可信,盟誓不如义!外夷不可信,盟誓不如义!”

那声音如青铜编钟撞击,穿透晨雾,反复冲刷着这位吴国使臣的耳膜。

字字铿锵,夹杂着竹简翻动的“哗啦”声,与远处宫墙内隐约传来的钟鸣遥相呼应。

那声音里没有愤怒,只有一种冰冷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决绝,像冬日井水浇上的皮肤,令人从脊背发麻。

张俨的目光扫过那一张张年轻而激昂的脸——有的脸颊被寒风吹得通红,有的嘴唇因用力嘶吼而干裂渗血,眼中却燃烧着不容置疑的信念。

最终,定格在人群前方一个熟悉的身影上。

那是昔日一位故交的独子,他曾亲手抱过这孩子,教他识字,指尖还残留着那小小手掌的温热。

此刻,那孩子正涨红了脸,脖颈青筋暴起,用尽全身力气嘶吼着,声音己带沙哑,像撕裂的布帛。

一瞬间,张俨心中涌起一股深切的怆然,喉头一哽,仿佛有铁锈卡住呼吸。

他放下车帘,身子无力地靠在软垫上,绒毯的触感柔软却无法暖身,喃喃自语:“我奉命前来,求的是共伐篡逆之臣,为何反倒成了这众矢之的?”

侍立一旁的副使朱异脸色阴沉,低声道:“军师,不必介怀。这必是魏帝曹髦的授意,他不敢与我大军正面为敌,便使出这等下作手段,煽动无知学子,欲污我等怀有不轨之心,在道义上占得先机。”

张俨缓缓摇头,指尖着腰间玉佩的棱角,声音压得更低,仿佛是说给自己听:“不是他授意这么简单……是他看透了我们。”他顿了顿,“丞相……诸葛子瑜,他想要的只是平定淮南、威震天下的不世之功。至于这功劳是踩着司马氏的尸骨,还是踩着魏室的尊严,他根本不在乎。曹髦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宁愿撕破脸,也不愿做这块垫脚石。”

就在那阵诵读声震荡街衢之际,一道快马己破雾穿城,首入宫门。

太极殿内,烛影摇红,年轻的皇帝曹髦尚未搁笔。

他刚刚在诏书末尾写下“朕宁守孤城,不负天下”八字,墨迹犹湿,内侍便急步上前,呈上一份来自东门的密报。

曹髦展卷细阅,唇角微扬。

那些太学生的诵读声仿佛穿越宫墙,与他心中的鼓点遥相呼应。

他知道,这场以文字为刀剑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烛火通明,静得只闻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如春蚕食叶,细腻而坚定。

年少的皇帝曹髦亲自执笔,神情专注地起草着一份诏书。

一旁,卞太后亲为研墨,松烟墨香淡淡弥漫,她看着儿子笔下的字句愈发激烈,忍不住轻声劝道:“陛下,吴军势大,何必如此言辞激烈,彻底激怒这强邻?”

曹髦的笔毫未停,头也不抬地回答:“母后,正因为朕不愿与吴国真的血战到底,才必须在此时此刻,将界限划得清清楚楚。含糊不清的善意,只会被他们当成软弱可欺。”他的笔锋在纸上留下一个力透纸背的顿挫,文中痛陈:“昔齐桓晋文,九合诸侯,以义率天下;今竟有人假‘清君侧’之北伐名,行吞并之实,欲效夫差窥视晋鼎,可乎?”墨迹未干,他又另起一行,将张俨私下的要求公之于众,更为点明:“吴使口称匡扶社稷,实则索要合肥、寿春等五城。其心可知,其欲何求!”

写到末尾,曹髦掷笔于案,木案轻震,笔架微晃。

他望着窗外未明的天色,慨然落款:“朕宁守孤城,沥血以固社稷,亦不愿以尺寸之土,负天下万民!”

午时,烈日当空,金光洒满阊阖门前的青砖广场,灼热的气息蒸腾而起,空气中浮动着尘土与汗水的混合气味。

中书令郤正登上临时搭起的高台,手中展开的正是曹髦亲笔写就的《绝吴书》。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