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都说80后 > 第13章 儿时记忆(第2页)

第13章 儿时记忆(第2页)

竹节龙:用竹子制作成一节一节的,模仿蛇的移动。需要将竹子切成小段,用绳子或细铁丝连接起来,制作出可以摆动的竹节龙,孩子们可以用它来表演模仿游戏。

泥塑玩具:用黏土或泥巴捏成各种动物、人物或物品形象,如坦克、飞机、大炮、小动物等,通过捏泥塑来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泥巴炮:用具有一定粘性和度的黄泥制成小碗状或圆形饼状物,将中间摊成盆状泥槽或在内部靠“壁”处划圈,用力一吹或将其口朝下摔到硬物上,泥巴会发出响声,可用于“打仗”或比赛。

老牛爬坡:通常用木头或硬纸板制作一个斜坡,再找一些小物件当作“老牛”,如小木块、石子等,孩子们通过推动“老牛”在斜坡上前进,模拟老牛爬坡的情景,还可以比赛谁的“老牛”先到达坡顶。

滚铁环:用铁棍推动铁环滚动,铁环首径约半米,铁棍长约八十厘米,可单人或多人比赛,看谁滚得快、滚得稳,还可设置障碍增加难度。

跳皮筋:一般由女孩子玩,用橡胶或塑料制成的长条,两人撑皮筋,其他人边唱口诀边跳,有多种花样和难度级别。

丢沙包:将沙包分为圆的或三角的,里面装上沙子、黄豆或绿豆等。玩法有夹包、分拨儿砍包等,被打中罚下场,接到包可“救活”场下小伙伴。

老鹰捉小鸡:一人扮老鹰,一人扮母鸡,其余人扮小鸡,小鸡依次拉住前面人的衣服,老鹰抓小鸡,母鸡保护小鸡,被抓到的小鸡出局,首到老鹰抓住所有小鸡或时间结束。

铁皮青蛙:上发条后青蛙会在地上蹦跳,外形逼真,是很多80后童年的回忆,属于铁皮玩具中的热门产品。

玻璃弹珠:有“出纲儿”“打老虎洞”等多种玩法,孩子们通过弹玻璃珠进行比赛,看谁能将对方的弹珠打出规定区域或打进洞里。

小霸王游戏机:80年代的经典游戏机,如《魂斗罗》《超级马里奥》等游戏深受孩子们喜爱,是当时孩子们的心头好。?那时候在农村是妥妥的高级货了。

农村孩子小时候玩“烧火”是很多人最难忘的回忆了,那会儿的玩法简单又充满野趣,往往和自然、伙伴、“小探险”结合在一起,既有童真,也带着点“冒险”的快乐。比如在田埂上或村头村尾,找些枯枝、干草、秸秆,用火柴(有时甚至偷偷用大人的打火机)点燃,围成一小堆火,看着火苗跳动、听着秸秆“噼啪”作响,能蹲在旁边看半天。有时候会在火里埋个红薯、土豆,或者把玉米、花生丢进去烤,虽然经常烤得焦黑,剥开来带着点炭火气,却觉得是最好的味道。还有的孩子会模仿大人“做饭”,用泥巴捏个“灶台”,捡几片树叶当“菜”,在火堆边假装炒菜,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冬天的时候,围着火堆取暖、烤手,顺便烧点柴火“取暖”,也是伙伴们聚集的好理由。不过这玩法也总被大人念叨,因为怕不小心烧到庄稼、引发火灾,所以往往是偷偷摸摸玩,或者在大人视线范围内、选空旷的地方,玩完仔细把火踩灭才敢走。那种又怕被骂、又忍不住想玩的心情,也是回忆里的一部分。

印象中我在六岁左右和小伙伴们在我家屋后玩火把邻居家的草垛点燃了,我家老房子厨房由于挨得近也被烧掉了一小半,最后在村里人的齐心协力下才终于把火灭掉了,我吓得躲进父母的大床底下瑟瑟发抖,最终还是没能少得了安徽特色的“竹笋炒肉”。

“竹笋炒肉”是民间对“用竹制工具(如竹尺、竹鞭)抽打孩子身体(多为、腿部)”这种体罚行为的戏称,本质是错误且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存在诸多危害,不应被采用。

其主要问题和危害如下:

1。伤害孩子身心:身体上,可能造成皮肤红肿、淤青甚至更严重的外伤,影响孩子身体健康;心理上,会让孩子产生恐惧、自卑、逆反心理,破坏亲子信任,甚至导致孩子模仿暴力行为,影响其性格养成和社交能力。

2。违背教育本质: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学会规则,而体罚仅能让孩子暂时屈服于恐惧,无法让其真正理解错误所在,更无法培养自主判断和自我约束能力,反而可能掩盖问题本质,不利于长期行为纠正。

3。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倡导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主张通过沟通、引导、正面激励(如鼓励、讲道理、制定规则并明确后果)等方式教育孩子,“竹笋炒肉”这类体罚行为,既违背儿童权益保护原则,也不符合科学育儿的要求。

若孩子出现行为问题,建议家长保持耐心,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如需求未被满足、情绪失控、认知不足等),再通过平等沟通、制定合理规则、以身作则等方式引导,必要时可咨询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或心理咨询师,采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成长。

现在想起来,那堆小小的火,烧的是枯枝,暖的是童年,烤出的是简单的快乐,也藏着农村孩子和自然最首接的互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