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都说80后 > 第40章 公司同事(第2页)

第40章 公司同事(第2页)

后来事情实在太多,而且退休后过来的体力也跟不上了,所以后来高总把他师傅叫过来帮忙烧饭了。

高总的师傅姓什么我都己经忘了,只记得是个秃顶的老头,大概有七十多岁了,好像是高总刚参加工作时候在车队的师傅。

老头人也很好,每天中午烧饭后,都会给我们单独留好晚上的饭菜。

早饭我们一般都是在公司吃蛋炒饭,或者下个面条,有时候也会出去吃个兰州拉面,那时候小碗才西块,大碗五块。

说到兰州拉面,再八卦几句,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小时候不吃香菜,而且受不了那个味道,后来突然就开始能接受这个味道了,而且甚是喜爱!真的好奇怪。

以前去兰州拉面都会特意和老板再三打招呼“老板,千万记得别放香菜!”,有次老板忘了还是放了香菜,最后我一根一根挑出来了。

现在去吃兰州拉面会习惯性地和老板说“老板,麻烦香菜多点,谢谢!”,在家吃面、烧菜也都喜欢放点香菜,吃火锅还是单独点香菜吃。

我查了很多资料以前不吃香菜、突然变得喜欢,其实是很常见的现象,核心原因通常和味觉感知变化、心理接受度提升有关。

生理层面:香菜中的“醛类”物质是关键——部分人天生对这类物质敏感,会觉得有“肥皂味”“金属味”;但随着年龄增长,味蕾敏感度可能下降,对这种特殊气味的排斥感减弱,甚至能品出香菜的清香。

心理与环境层面:可能是某次偶然尝试(比如在喜欢的菜肴里吃到香菜,没明显排斥),或是身边人长期影响,逐渐打破了“香菜难吃”的固有印象,心理接受度提高后,自然就开始喜欢。

简单说,味觉和喜好本就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经历调整,对香菜从“拒绝”到“喜欢”,本质是感官和心态适应变化的结果。

兰州拉面,又称兰州牛肉拉面,是甘肃省兰州市的地方名吃,被誉为“中华第一面”。

兰州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起源于河南怀庆府,由国子监太学生陈维精开创,后经甘肃省东乡族人马六七带到兰州,再经陈氏后人陈和声、回族厨师马保子等人改良,形成了“一清二白三红西绿五黄”的标准。

兰州拉面的“一清二白三红西绿五黄”,即汤清、萝卜白、辣椒火红、蒜苗和香菜翠绿、面条黄亮。汤是其灵魂,用牛骨、牛肉及多种香料长时间熬制而成,味鲜气香,面条柔韧劲道,搭配鲜嫩的牛肉片、清甜的萝卜片,口感层次丰富。

和面时讲究“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过去用蓬灰,现多用专用和面剂,使面条爽滑透黄、筋道有劲。拉面师傅需将面团反复捣、揉、抻、摔,然后根据食客喜好,拉出毛细、二细、三细、韭叶、大宽等多种面型。

兰州拉面是兰州的城市名片,与《读者》、敦煌并列成为甘肃三大名片,是地域文化的显现,也是传统美食文化中具有权威性的标本和杰出代表之一。

《读者》杂志我学习时期读过最多的杂志,是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下属读者杂志社编辑出版的综合性文摘类杂志,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读者》创刊于1981年,原名《读者文摘》,1993年第7期开始更名为《读者》。

《读者》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为己任,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用人文精神滋养国民素质。

刊物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主要栏目有社会、文苑、人物、人生、生活、文明等。

《读者》累计发行超21亿册,行销世界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21年居中国期刊发行量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三位,2024年8月25日被中国作家协会全民阅读推广办公室授予“全民阅读第一刊”的荣誉称号。

读者杂志社目前出版有《读者》(校园版)、《读者》(海外版)、《读者》(台湾版)、《读者》(港澳版)、《读者》(原创版)等刊物,满足了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

公司财务有一位出纳,一开始是个30岁左右的女人,都叫她小朱。五官精致,一笑起来眼睛就成了月牙形,嘴角还有酒窝,还挺耐看的。但身高好像只有152左右,那时她离异单身,平时就在楼上办公室,除了中午吃饭碰个面,平时跟我们也很少有交集,楼下再忙她也懒得搭把手,大概半年左右就被开掉了,所以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懒。

“一懒毁所有”是一句首白且深刻的俗语,核心是指过度的懒惰会摧毁之前所有的努力、优势或潜在可能,让目标、计划或自身状态彻底落空。

它之所以有广泛共鸣,在于戳中了“惰性”对人的隐性伤害:

可能让长期坚持的习惯(如健身、学习)因一次“偷懒”中断,最终前功尽弃;

可能让本有机会达成的目标(如项目、考试)因拖延、不作为,从“有希望”变成“不可能”;

也可能逐渐消磨人的积极性和行动力,让人在安逸中慢慢失去竞争力。

简单来说,哪怕基础再好、条件再优,一旦被“懒”主导,之前积累的一切都可能归零。

小朱走后,新出纳是一位中年男人,浓眉大眼,身高175左右,姓什么也忘了,平时跟谁说话都笑嘻嘻的。

但他是个结巴,有时候开玩笑我们偶尔学他一下,他也不会太生气。忙的时候他也会下楼帮忙搭把手,那几年和我们所有人也相处得非常融洽,我离开南京的时候他还在公司。

财务方面除了出纳还有一位会计,七十多岁的一个老太太,慈眉善目,身高略矮,人也挺好,都叫她老朱会计,基本上都是一个月来公司一次。

那时候公司的业务员只有一位,也就是我的带教师傅小丁,南京六和人,高中毕业参加工作没多久,身高身材记得好像一般般,但是眼睛贼大,大得都有点不成比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